项羽为何战败后选择自刎?

项羽和刘邦临终前都曾经表达过关于自己相信天命的观点,项羽在自刎前曾经对部下说:“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刘邦在临终之时则拒绝了大夫对他所患疾病的治疗并且“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

很多人因此而推论,汉高祖刘邦是直到临终之时才理解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但是国史君(国史通论)不这么认为: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把握关键却又不按套路出牌的人,这也是他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项羽失败之前,他就对战胜项羽有了十足的把握,否则也不会多次在大崩溃之后毅然继续兴兵对楚作战。同理,项羽失败之前,他也已经预料到了项羽的最终归宿。这都是因为刘邦太了解楚霸王项羽的性格了——他是一个“自矜功伐……以力征经营天下”的中国最后的贵族。这就决定了:

第一、项羽的自矜功伐决定他不注重放手让麾下将士独当一面,不注重培养部下的独立性,因为他认为在军事能力方面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提并论。项羽本人的确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将才,但是他属下的龙且、曹咎等人都在独自作战时惨败被杀:项羽让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十五日”,曹咎没有做到;项羽让龙且率军二十万救齐,龙且部队被韩信全歼。所以,项羽的自矜功伐决定他一旦时势,就将成为一位孤独的自恋者。

第二、项羽一生“以力征经营天下”,他起兵八年以来“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而他在战争中的频繁获胜则又更加让他鄙视所有的计谋,这也让他终生鲜用计谋和策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特殊情况应该就是龙且被杀之后他派武涉前往游说齐王韩信,如果韩信被成功策反,则刘项之胜负难以断言。可惜,项羽终生只对刘邦用了这未能成功的一计,这也正是因为项羽终生只愿凭“真本事”来决定胜负,而不愿用计谋;他不会用暂时的退却来换取长久的进攻。

第三、项羽是最后的贵族,他死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精神便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他的贵族精神在其一生中有多次经典表现:

1、“鸿门宴”上项羽因刘邦恳切地认错而不忍心对处于弱势的刘邦下手。

2、楚汉相争临近最后阶段时,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的回答却是“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3、项羽兵与刘邦之后随即释放了刘邦的父母妻子,随后按照约定“乃引兵解而东归”,但刘邦却随即起兵追击。项羽兵败,拒绝了东渡以图东山再起的机会,他说:“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4、他知道自己必死之时,将价值“千金,邑万户”的躯体送给了“故人”吕马童。

以上都证明项羽是一个有操守,有原则的人,但是他的性格却不符合当时恶劣的历史环境,他是历史唯心主义者,他缺少“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刘邦对他的性格了如指掌,刘邦很清楚:只要项羽彻底战败一次,那就意味着项羽必死无疑而不会忍辱偷生以图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