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身患重病之际为什么还要“清君侧”?

左良玉是明末时期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行伍出身,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后又调入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几年时间的摸爬滚打,左良玉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官,一路升迁至宁南伯、平贼将军。不过,随着地位的攀升,左良玉开始变得愈发骄横自恣,经常对朝廷下达的军事指令阳奉阴违,消极怠工。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消息传到南方后,人心惶惶。同年五月,明朝遗臣在南京拥立万历皇帝之孙、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是为弘光皇帝。历史上将这个明朝灭亡后延续下来的政权称之为南明。

当时,左良玉镇守武昌一带,号称拥兵八十万之众,是南明最大的军阀。当福王登基的消息传至武昌后,左良玉手下一些将领建议引兵东下,逼迫福王退位,改立对己方更有利的潞王或桂王为帝,左良玉考虑到此举将引发大动乱,所以坚决不允许。副将马士秀架起大炮对准长江航线当众说道:“哪个不听左公命令妄言东下者,吾击之!”众将这才不敢起哄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左良玉虽然拥兵自重,有时候甚至表现的骄横跋扈,但在国家命悬一线之际,还是有基本的大局观的。

弘光皇帝登基后,自然不敢轻视左良玉这位悍将。为了笼络人心,弘光皇帝立即传旨晋升左良玉为宁南侯,加太子太傅衔,并荫封他一个儿子为锦衣卫正千户。自此,南明朝廷的开局总算是稳定了下来。

然而仅仅过去了不到一年时间,左良玉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却突然宣布以“清君侧”为名号,率领全军沿长江东下,直逼南京。大多数人将左良玉的这一举动视为造反,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大半年前,左良玉健康状况良好的时候,坚决制止了部下提出的引兵东下主张。如今他时日无多,为什么反而要去“清君侧”呢?此外,左良玉虽手握重兵,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他能成功入主南京,想要号令天下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众所周知,凡事只要表现得很异常,那往往总会有特殊原因。左良玉引兵东下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左良玉之所以要在自己病危之际,还要去干这么一件招致全天下骂名的事情,也是受当时的形势所迫。李自成的军队与清军在北方经过一系列大战后,逐渐落败,并退往南方。起义军由襄阳、承天向汉川、沔阳推进,很快就临近了左良玉所在的武昌。左良玉虽然号称有八十万雄兵,但其实都是些由兵痞组成的杂牌军。这些人在欺压老百姓的时候声色俱厉,但在战场上面对真正军队的时候,往往就畏敌如虎,裹足不前。而且这八十万的人数本身就掺足了水份。

左良玉深知自己的这些杂牌军难堪大任,很难与身经百战的起义军相匹敌。如果他要坚守武昌,那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与起义军斗得两败俱伤。而他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名望、地位,依靠的就是手中有人有枪。一旦把这些老本拼光,那他就什么都不是了。虽然他心中还有那么一点点“天下安危,匹夫有责”的情怀,但如果涉及到自身利益,那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另一方面,在南京朝廷中,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把持了朝政,并疯狂迫害东林党人。左良玉早年受东林党人提携才有了如今的地位,因此他又正好可以投桃报李。于是,左良玉伪称奉崇祯帝太子密谕,前往南京讨伐奸臣马士英。临行前,他下令将武昌城劫掠一空,声称“不留一物与贼”。

1645年四月初,左良玉在行军至九江时病发身亡,其子左梦庚接过帅印统领全军。不久,清军南下,左梦庚率军投降。

参考文献:《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