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象征还是文化符号?世界各地的人为何钟爱戴假发?

人为何戴假发

古埃及人发明了假发

古埃及人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用假发,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假发的民族。假发从早王朝(公元前3100年)起开始普及,古王国(公元前2686年)起常见到男女都佩戴以羊毛混合人发制成的假发。假发的长度、样式因社会地位与时代而异。

从中王国(公元前2040年)起不论贫富、地位、性别,古埃及人都把头发与胡子剃光,戴上假发、假胡子,只会在居丧时才任由头发生长,否则会被耻笑。对于这种现象,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古埃及人觉得光着头让太阳晒会令头颅变硬,但这并没有科学根据,且无法解释戴假发的习惯。

后来又有人认为古埃及人爱干净。因为在宗教仪式中,不洁被认为是对神的大不敬,所有不洁之人都会受到神的惩罚。所以,古埃及人特别注重自身的清洁卫生。而在人身上,最容易藏污纳垢的就是头发和胡须。为了保证自己的清洁,他们干脆将头发和胡须全部剃掉,永除后患。不过注重仪表的古埃及人怎么能光着头出门呢?于是各种各样的假发与假胡须就出现了。但有人质疑戴假发代替真发也不见得比留下毛发干净。

有学者认为,古埃及人剃光头发是为了防虱子。研究认为,大约5000年前就有一种古老的虱子长在古埃及人头上。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古埃及人都很厌恶身体上和面部的毛发,并使用各种剃须刀去摆脱它。还有人提出,虽然古埃及任何人都可以戴假发,但不同阶层的人所戴假发的样式都有严格规定,不能僭越。赵立行在《古埃及的智慧》一书中就提出这个观点,他认为古埃及人戴假发是为了区别贵贱、等级,并塑造法老的光辉形象,具有政治目的和社会意義。除了假发外,法老、男性贵族和官员还戴假胡子,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假发曾在欧洲上层社会流行

假发从古埃及传到欧洲。古希腊、古罗马人认为秃头的人要受到上天的惩罚,把秃子视为罪人。头发稀疏或秃顶军官会被一些希腊领地的长官拒绝为他们安排工作。罗马人甚至曾经打算让议会通过“秃子法令”,禁止秃顶男子竞选议员,秃顶的奴隶也只能卖到半价。秃子们为了免受歧视,就戴假发遮住这个瑕疵。在罗马帝国时期,很多欧洲人都使用假发,就连皇帝也戴着假发,战争时敌方军民的头发常作为战利品进贡宫廷。一些贵族也会把奴隶的头发剃去做假发。当时的习俗是已婚妇女要把头发遮盖,一些贫穷的已婚妇女就卖掉自己的头发换钱。有些贫农也会把自己的头发束起结成发辫,长到足够的长度就剪下卖给假发市场。

罗马帝国衰亡后的一千年内,欧洲受罗马天主教会影响,把假发视为魔鬼的假面具,认为戴假发会阻碍上帝的祝福进入心灵。当时教徒如果戴假发,有可能会被逐出教会。692年,在君士坦丁堡教堂就有几个教徒因为戴假发而被革出了教门,因此这段时期欧洲人都甚少使用假发。直至16世纪,假发才再度流行。

假发在欧洲上层社会再次流行,一般认为是1620年前后,路易十三为了掩盖自己的秃顶而戴假发,引起经常出入宫廷的贵族效仿,随后风靡欧洲,以至于连妇女都戴着各式的假发出席社交场合。到17世纪60年代,这一时尚又由英王查理二世传到英伦三岛。17世纪的英国人萨缪尔·佩皮斯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假发在英国流行的历史。1663年11月2日,佩皮斯得知国王和公爵都将戴假发的传闻,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将头发剃光,定做了假发。佩皮斯写道:“告别自己头发还是有些许伤感,但一切结束了,我就要戴假发了。”由此可见,假发在英国流行,榜样起了很大的力量。

此外,假发的流行还有一个原因。由于17世纪的欧洲缺乏供暖系统,人们不便洗热水澡,为了防止寄生虫的滋生,最好的办法就是留短发而以长长的假发替代。

假发用来卖钱 18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有不少穷人卖头发去做假发。1911年的《大英百科全书》中说,贫穷落后的巴尔干地区的农村少女往往把头发剪下来卖钱,法国南部的农村少女培植并销售头发也很常见。女作家凯瑟琳·黑尔就曾经剪掉头发卖钱交学费。当时欧洲也有一些制造假发的人发来自美国。美国内战时有一位叫迪莉娅的女子给媒体写信,敦促所有12岁以上的属于南部联邦的女性支持者把长发卖给欧洲,以还清南部联邦的债务。美国作家露依莎·奥尔柯特的小说《小妇人》中也有一段描写乔卖掉心爱长发的情节。17、18世纪:欧洲理发师成为假发设计师 17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假发,使得理发师成为假发制造商和假发设计师。这些专业人员除了制作假发和安装假发外,还负责定期维护。18世纪的假发以其壮观而优雅的设计闻名于世。这些假发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劳动,成为一流行业。最好和最昂贵的假发是由人的头发制作的,便宜的假发是由棉纤维或动物毛发制成的。假发厂是重要的行业,为许多人提供工作。欧洲有一些工厂有600多名员工。

早期的假发使用人的头发制作,如债务人用头发抵债、甚至是死人的头发。那时的法庭上,各种假发的混合气味简直令人窒息,使得法官们出庭有时不得不自带一束鲜花来稍稍化解一下。这种状况直到1822年汉弗莱·拉芬斯克洛夫发明了利用马尾制作假发的工艺才结束。

为什么英国法官和律师要戴假发

英联邦法律人出庭或者参加重大典礼活动都佩戴假发,完全是当时的流行使然,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数百年过去了,假发不再时髦,却成了法律人遵循传统的守旧形象。人们习惯性地将假发与地位、身份乃至正义联系起来。

根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英国人戴假发的流行时尚传统大约始于中世纪,当时并不只是法官和律师的专利,上层社会的人都将戴假发视为一种时尚,是出席正式场合或沙龙聚会时的正规打扮。现在法庭所用假发的样式是1822年设计的。目前的法庭假发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长可及肩的长假发,是在盛大活动和礼仪场合中戴的;另一种是只盖头顶的短假发,是在平时法庭上戴的。

司法界所用的假发与普通假发是有区别的。在英格兰,司法假发的每一边有三个卷曲而王室人员却只有两个。但苏格兰人却老爱和英格兰人闹别扭,因为在苏格兰,情况刚好颠倒过来,王室人员用三个卷曲的假发而司法人员只有两个卷曲。

法官和律师不会像女士们更换帽子一样经常换假发,其原因并不在于舍不得买多顶假发,而是基于一种说法:假发戴得越久,颜色越深,说明你吃法律饭入行的时间越长,而在司法界,资历和年龄可是个宝,如同医院老医生最吃香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董假发也就成为律师们招揽生意的百年老字号了,而法官的古董假发则是富有审判经验的招牌。一位法学院学生在取得律师资格之后,家人或朋友给他的最好礼物就是由某位名家制作的假发。许多从事假发制作的匠人都是子承父业,甚至是世家,其制作假发的历史,比某些英国贵族的家族谱系还长。

非洲人为何钟爱假发

每当看到非洲人,我们的视线总是会被他们满头的辫子吸引,你是否对他们的“发型艺术”充满了好奇?其实,非洲人的头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又密”,由于地理环境、生理等因素,他们的头发不仅长得很慢,稍微长长一点就开始打卷,发质更是又细又弱。通常真头发只有一两厘米长,毛茸茸的,长到一定的长度,就自动脱落重新生长,根本留不长。在非洲,如果不佩戴發制品甚至很难区分性别,所以非洲人喜爱戴假发。我们看到的那极具艺术气质的满头辫子也是用假发和真发缠在一起编的,而那些造型各异的发型,几乎都是假发,需要去专业的理发店打理。假发在非洲可以称得上是“刚需”了,非洲的男女老少们只要具备经济条件,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佩戴发制品,爱美人士尤其是上班族,每人至少拥有三四顶假发。

中国古人喜欢戴假发

中国人很早就有了佩戴假发的习惯,早期是上层社会女性的饰物,用来加在原有的头发上,令头发更浓密,并可做出较为复杂的发髻。

西周的王后、君夫人等上层社会贵族妇女,在参加祭祀等重大活动时,都要佩戴假发。王后的假髻更有专门的宫廷官员“追师”负责掌理。

汉朝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比如皇太后仍以假髻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的凤冠。宫中对假发的需求大,为了找人发做假发,有些官吏甚至强行砍下人头取发。可见假发在当时被视为珍宝。由于真发所制的假发得来不易,当时开始出现以黑色丝线制成的假发,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就有实物出土。

三国时妇女也常用假髻。《文献通考》记载其中一种假髻称为“大手髻”,是贵人、夫人以下命妇的首饰。太元年间,公主、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妇女均把佩戴假发当作盛妆,时称“缓鬓轻髻”,也就是松髻,成为流行时尚。

到了唐朝,假发仍然很流行,《新唐书·五行志》提到杨贵妃平时就喜欢戴假髻,当时称为“义髻”。元稹《追昔游》写道:“义梳丛髻舞曹婆。”“丛髻”就是装上的假发。

五代十国延续了唐朝好高髻的风习,常以假发加入自己的头发中梳成发髻,或直接把假发编成假髻然后戴上。宋朝仍然流行高髻,且比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假发、假髻很盛行,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里有了专门生产、销售假髻的店铺。元朝时汉族妇女开始使用一种叫鬏髻的假髻,是用别人剪下来的头发或丝线编成髻状而成,用时戴头上,鬏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除了鬏髻之外,明朝妇女普遍使用的假髻样式还有发鼓,是以假发覆盖一个金属丝编成的圆框制成。

清朝开始出现的鬏髻样式有很多,当时的京城有专门制作和销售鬏髻的作坊和店铺。清初的扬州就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懒梳头、双飞燕、倒枕、八面观音等鬏髻样式。清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就写范进之妻胡氏常戴银丝假髻。当时妇女不但在平时会戴黑色的鬏髻,连居丧时也会戴白色的鬏髻。

作者:础德

来源:《百科知识》201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