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并不存在”却能改变世界的粒子是什么?

五种“并不存在”却能改变世界的粒子           

粒子指能以自由状态存在的最小物质组分,包括电子、中子等。现代物理学的奠基石——物理标准模型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粒子家族的“家谱”,其成员大家耳熟能详。但还有一类同样重要的粒子却乏人问津。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准粒子”并非真实存在,但它们的独特物理性质却足以变革现代科技。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近日的报道中,为我们列出了5种“并不存在”却能改变世界面貌的准粒子。

声子:电动牛仔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它是其他粒子的质量来源。至此,62种基本粒子已经全部被发现,但如果没有声子(phonon),这一切不可能发生。

声子的概念是在研究晶格振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声子这一名称由前苏联物理学家伊戈尔·塔姆于1932年首次提出。他指出,正如光和电子对应一样,可以把声波与我们称之为“声子”的某些粒子联系起来。在固体中,尤其是在半导体和绝缘体中,“热”通过晶格振动来传导,也就是说,“声子”是热的载体。

在常温下,声子是准粒子,固体材料的热传导主要由声子来实现。但在极低温度下,这些准粒子“化身”为一群“牛仔”,驱赶着电子组成的“牛群”。这些电子的行动整齐划一,活动时电阻几乎为零,这便是低温超导的原理。

磁振子:自旋之王

自从塔姆提出“声子”概念后,科学家们逐步在固体内部发现了很多这样的准粒子。另一个此类粒子源于自旋,这一量子属性是磁学的基础。自旋就像原子上的一支箭,指向南或北;当物质内的所有自旋对齐时,就出现了一个磁场。但当这种自旋状态不断翻转时,就造出了一种波效应,科学家们将这种效应称为“磁振子(magnon)”。

普通电脑和智能手机存储信息需要电力,设备断电信息则无从获取。如果用了磁振子,信息存储将完全依靠磁场,无需电力,这就是所谓的自旋电子学(Spintronics)。

激子:植物的秘密武器

在任何物质中,电子以不同的能级存在。当一个光子照射到物体表面时,它会将电子激发到更高能级,留下一个空穴。电子带负电,空穴带正电,它们之间的库仑吸引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让它们在空间上束缚在一起,这样形成的复合体被称为激子(excitons)。

植物的叶片中含有捕光蛋白,捕光蛋白内的电子吸收光子获得能量会被激发,离开自己的位置,留下一个空穴,电子—空穴对形成的激子,会在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线上四处飘荡。当激子到达需要它们的特定位置,电子跟空穴重组并释放出能量,植物利用这些能量将水分解为氢和氧气,这一光合作用是地球生命的根源。

马约拉纳费米子:量子英雄

普通计算机内的信息存储在“比特(bit)”内,每一比特都被编码成0或1;量子计算机内的信息比特可同时以0和1存在,但这种叠加状态非常脆弱。为此,物理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使量子比特更稳定的方法。

上世纪30年代,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预言,肯定有一种粒子,它和它的反粒子是一样的。“马约拉纳粒子”的概念诞生了,它没有质量,不带电,是自己的反粒子,且总是成双成对出现。马约拉纳粒子由于具有特殊的性质,呈电中性,很少与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成为一种理想的量子信息编码载体。

外尔费米子:双面娇娃

“外尔费米子(Weylfermions)”就像电子羞涩的“表亲”。1929年德国科学家外尔(H.Weyl)提出:存在一种无“质量”的可以分为左旋和右旋两种不同“手性”的電子,这种电子被称为“外尔费米子”。

外尔费米子具有两个关键特性:无质量而有手性。没有质量意味着,它可以高速移动,同时它对与其手性不符的干扰具有极高的抵抗力,这就使它很难散射:两束不同类型的外尔费米子流可以靠得很近却不相互作用。有人提出,这些属性使它可以成为超越自旋电子学运算能力的计算机的基础。

(邓佳琪荐自《科技日报》)

责编:我不是雨果

作者:刘霞

来源:《今日文摘》201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