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非洲的隆美尔为什么一直佩戴一枚功勋奖章和相机?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欧洲各国。作为法西斯“老大”的墨索里尼,眼看着德国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抱着别人吃肉我喝汤的想法,他也想趁机捞取一些好处,同时也让希特勒看看自己的实力。

然而,自信满满的墨索里尼却没有正视意大利军队战斗意志极差的客观事实,在闹出了几次国际笑话后,又将目光盯向了非洲。可惜,同样被打的四处逃窜,不得不向德国求援。于是,隆美尔被派往非洲,有好奇的朋友问:“为什么是他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他的军人生涯说起。

一个战术素养极高的职业军人

1910年,18岁的隆美尔被其父亲送进了部队,并成为德国皇家军官学校的一名候补生。虽然体质和体格差些,但在击剑和马术等科目成绩十分优秀。同时,他有高度的责任感,极强的意志力和满腔的热情,是一个很能干的军人。

军校毕业后被授予中尉军衔在步兵团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兴奋不已的他暗暗发誓要忠于祖国且至死不渝,要以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他一直坚信,服从指挥、忠于国家是自己不可推脱的职责。

法国战场上的“阵地战”、“堑壕战”,让一战成为名副其实的“绞肉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胜利让他振奋不已,失败、撤退也让他扼腕叹息。这场战争让他迅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他有哪些战绩呢?

一是,他曾一人与三名法军士兵拼刺刀;也曾带领部下一口气攻占4个碉堡,并以此为掩护成功打退了对方一个营的反攻。他的勇敢行动让他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这在其步兵团里,是第一位获得如此高荣誉的中尉军官。

二是,一战中,他多次负伤,但常常是轻伤不下火线,他曾带伤坚持战斗了两个星期。当他升任上尉连长后,常常担任先锋的作用,更是将“进攻、进攻、再进攻”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在战场上忘记一切的人,天生的战争机器。

正是对战争的渴望,最终感动了上天。一次,作为先锋的隆美尔带领部下追赶溃败的意大利军队,终于在一个小镇赶上并堵住了他们撤退的道路,意军发起了6次进攻,都被他的机枪手打了回去,直到镇里的1万多意军投降。

这场战斗结束一个月后,他终于获得一枚至高无上的功勋奖章,这在当时就是英雄的象征。从此,在他的军旅生涯中,这枚勋章几乎从没有被摘下来过。然而,一战结束后,对于习惯于战争的军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希特勒最器重的军官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军人大都被遣送回家,全国只保留了4000名军官,庆幸的是,他是其中之一。在步兵团的9年里,他锻炼身体,研究枪械,甚至学习内燃机原理,差点成为全才。而希特勒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

1929年,他被派往军事院校担任教官。凭借一战时的实战经验和善于琢磨,他很快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官之一。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彻底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计划让他成为受益者,他担任了元首警卫部队的指挥官。

执行命令坚决,责任感极强的品质很快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尤其是他根据在军校期间的授课教案编写的《步兵攻击》,让他一夜之间成了畅销书作者。不仅赚了很多书费,而且还成为许多青年的粉丝,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

越来越受到器重的隆美尔跟着他的元首东奔西跑,终于在进攻波兰前,被提升为少将担任司令部的指挥工作。对于痴迷于战争的人来说,这是难以抑制兴奋的事情。当然,他看中的不是将军军衔,而是能够带兵打仗。

战功赫赫的“魔鬼之师”。

波兰战役结束后,针对西欧的进攻,遭到陆军将领们的一致反对。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要求亲自带兵冲锋陷阵。希特勒自然是高兴异常,因为只有通过一场胜利才能改变这些高级将领们对他的质疑。

当他自告奋勇的提出要去指挥一个装甲师时,却遭到总部的拒绝,理由是一个陆军军官,怎么能指挥坦克作战呢?虽然,迫于元首的压力,德军总部不得不让他去指挥第7装甲师,但当他上任后发现,这几乎是德军中最差的装甲师。

坦克老旧、兵源素质差,更有甚者,本来两个团的装甲师只有一个团。他并没有表示不满,上任的第一天就给团级军官放假,直到他全部掌握坦克的作战理论后再回来。20天后,他的第7师焕然一新,甚至演练出许多独特的战术。

1940年5月,对西欧的战役打响,第7师以非常危险的高速度,发疯似的向纵深冲锋。他强调的进攻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平均每天前进60-80公里的速度,给对手精神上造成的打击,大大抵消了暴露侧翼和后方的威胁。

由于速度太快,德国战地记者根本撵不上第7师的步伐。善于宣传的戈贝尔干脆送给他一部照相机,让他边冲边照相。后来这部相机也成了他的标配物品,他拍下了投降的法军,快速推进的部队。

虽然他的这种战术让所有的人都很担心,但却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他一夜之间成为法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冠以“魔鬼之师”的称号。当然,这样的战将给也让希特勒很是欣慰,往往最棘手的事情,都会想到他。

所以,当墨索里尼向德国求援时,许多将领提出不愿帮助经常打败仗的意大利,而希特勒却很热衷于稳固巴尔干地区的局势,一方面可以避免英国在其后方捣乱,另一方面对未来侵苏战争也是有积极地一面。

那派谁去呢?即愿意执行他的命令,又有超强的军事才能。

看来,非隆美尔莫属了。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