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浮沉的红衣主教:二战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小传

法国是欧陆老牌海军强国,其强大的海军舰队曾遍布六大洲,支撑着这个庞大的国家。一战过后,法国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但尴尬的是,在条约签订后,英美日都被迫拆除已造军舰,而法国军舰总吨位数则不到这个水平。在条约签订后的15年里,法国海军总吨位数一直没有达到17.5万吨的上限。

▲诺曼底级战列舰

1930年,法国海军主力舰队只剩下4艘诺曼底级战列舰。眼看着德国和意大利着手设计俾斯麦级和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海军也开始了自己的造舰计划。首先,1932年,他们建造了两艘敦刻尔克级战列舰。这型战列舰拥有27节的最高航速(仍慢于俾斯麦级),8门330毫米口径主炮(火力弱于沙恩霍斯特级),可以经受283毫米火炮打击的装甲。可以看出,敦刻尔克级最多只能应付德意志机和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面对沙恩霍斯特级都力不从心,更别说俾斯麦级了。因此1935年,法国开始营造他们最大一型的战列舰——黎塞留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线图

黎塞留级战列舰以红衣大主教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1585年9月9日-1642年12月4日)命名。她采用了全主炮前置的布置方式,八门主炮安放于两个四联装炮塔内。虽然增加了单次齐射的火炮散布,但也减小了装甲带面积,进一步减小了排水量。也正因如此,在6台蒸汽轮机输出的整整15.7万匹马力的推动下,黎塞留的航速可以达到惊人的32节。要知道近代化改装之后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航速也才33节,黎塞留的航速完全可以追着当时世界上任何一艘战列舰打。

▲航行的黎塞留,注意其高航速导致的大浪

与高航速相匹配的是黎塞留的主炮。1935型380毫米主炮拥有高达41700米的射程(大和级的九四式460毫米舰炮射程为42000米),其使用的1936型穿甲弹的弹长达190厘米,拥有非常优秀且美丽的气动外形,为其带来了高于美国Mark-6型穿甲弹和日本九一式穿甲弹的侵彻力(但气腔设计也导致了后来的炸膛事件)。与之相对的是重达288千克的药包和320兆帕的膛压。

黎塞留级的问题在于其防空系统。其装备的152毫米防空炮仰角只能达到75度,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对空射击。此外,其装备的雷达系统更是极其落后,只能进行对空探测。大型测距仪并不实用,射击诸元的计算非常麻烦。这也导致了黎塞留后期的改装。

1940年6月,法国全面溃败。刚刚完成建造的黎塞留被强行拖到阿尔及利亚港内。在英军的空袭中,黎塞留并未受到重创,但也与英国结下了梁子。1942年维希政权灭亡,黎塞留号也与美国达成协议,加入太平洋战场,战后归还法国。于是1943年1月黎塞留在纽约进行改装,把鸡肋的防空炮系统换成博福斯,并加装了强大的SF雷达(SG雷达升级版)。

▲在纽约的黎塞留,注意其炸膛的火炮

1944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军展开全面进攻。1944年3月,英国远东舰队从斯里兰卡出发,以光辉号航母为核心,攻击日军占据的苏门达腊岛。黎塞留号作为舰队中的对岸火力支援舰,与伊丽莎白女王号、勇士号战列舰、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共同对苏门达腊岛西北角的沙璜港进行炮击。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法国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战场的黎塞留号也奉命返回法国本土。1944年10月,黎塞留号从印度洋穿过红海及苏伊士运河,返回法国。“自由法国”战士在巴黎进行凯旋门阅兵时,自由法国的战舰也在土伦港进行了阅舰仪式。当黎塞留号缓缓开进土伦港时,受到了法国人的狂热欢迎,黎塞留号成为“自由法国”的海上标志。法国复国庆典结束后,黎塞留号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战。

1945年初,在长达半年的海岛登陆作战中,黎塞留号与美国依阿华号、北卡罗来纳号等舰并肩作战。1945年8月,黎塞留号参加了对日本沿岸港口与城市进行炮击,1945年9月2日,黎塞留号驶入东京湾,参加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回港的黎塞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黎塞留号从英国远东舰队序列中退出,回归美国海军控制,美国继而将黎塞留号归还法国。1946年,黎塞留号再次从太平洋返回法国。在回国之前,黎塞留号还执行了最后一次作战任务:黎塞留号在中南半岛沿岸巡弋,对法国殖民地越南进行威慑。战后的黎塞留号虽然已无大用场,但作为法国海军的象征,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黎塞留代表着法国的精神,而五十年代的无奈退役也标志着法国的没落。那个庞大的国家从此消失在了浩瀚的大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