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许人也?斜杠青年,助魏晋灭掉东吴还能注释《左传》

“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这副对联可谓绝妙,说的是孔子作春秋,关羽读春秋的事。在三国时代,关羽由于武艺高强,义薄云天,故而被人们尊为“武圣人”。关羽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读《春秋》。那么《春秋》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

一般认为《春秋》为孔子所作,我们常说“春秋笔法”,就是形容其用笔曲折而内含褒贬之事。总之按照汉代经师的理解,《春秋》是孔子通过对历代君王以及时君进行褒贬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描绘的一部革命书籍。关于《春秋》,我们是直接读不懂的,必须借助《公羊传》、《谷粱传》和《左传》来理解。而《左传》在历史上流传最广。说起《左传》,还和三国时期的一位将领有关,经过他注释的《左传》成为经典文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一位武将注释《左传》,这画风怎么也不搭。关羽我们还能接受,人家也不过就是读读《春秋》嘛?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好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图1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

说起这位将领,名声自然是比不了关羽。但他文武双全,多才多艺,是一位典型的斜杠青年。就这点来说,比关羽还牛。这位青年不是别人,就是那位灭掉东吴的晋朝大将—杜预。

杜预,生于222年,卒于285年,活了63岁。虽说短点吧,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杜预就属于这样的人。他的祖上也是非常之牛,祖父杜畿是曹魏名臣,曹丕时做到尚书仆射,被封为亭侯。而杜预的父亲杜恕则比较耿直,由于弹劾曹真弟弟曹璠,故而被迫辞职隐居。后来又遭到曹爽等人的加害,但由于与司马懿的姻亲关系,故而在“高平陵之变”后获免于难,最后老死在章武郡。

图2 曹爽(?-249年)

杜预虽然生在这样的显宦世家,但并非纨绔子弟,反而是一个勤奋上进的“四有青年”。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多种学科都有研究,所以人们称他为“杜武库”。即是夸他肚子里货多,像武器库一样陈列着各种兵器。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在曹魏时期,由于父亲被打压,所以一直未被重用。

直到司马昭当政时,为巩固势力,决定启用一批世家大族。于是,杜预和羊祜、山涛等人被司马昭重用。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很快就受到司马昭青睐,于是把他妹妹嫁给杜预。这下子,杜预成为了司马氏集团的核心成员,此后平步青云是早晚的事。不久后,魏军伐蜀,杜预作为钟会手下在军中效力。后来由于钟会被乱兵杀死,他凭借自己的机智躲过一劫。

图3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

咸熙元年(264)7月,司马昭令荀勖、郑冲、裴秀等人改制礼仪、刑律、历法,杜预也参与其中。这部律法即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律》,上承《汉律》,下启《唐律》,对后世影响极大。而杜预便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的注解都是由他完成的。唐人对之评价甚高,认为“实曰轻平,称为简易”。之后,他屡次向朝廷谏言,帮助朝廷改革多项措施。他对科学研究也非常感兴趣,竟然复制出失传已久的欹器,还设计桥梁。发现当时历法有误差,于是自己修订了《二元乾度历》,经过验证,准确无误,所以通行于世。

其实这些都是小儿科,最重要的还是他注释《左传》。他所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共三十卷,被收录于《十三经注疏》中,成为后世阅读《左传》的权威注本。

图4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当然以上说的是他的多才多艺,其实他的武略也是非常厉害的,单举一个例子就够了。咸宁五年(279),晋武帝发动20多万大军,兵分六路,大举伐吴。当然这一次,杜预没有当主帅,只是西线指挥,主要任务就是取江陵、占荆州。尤其是江陵,他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切断江陵与外部的联系,并派遣一部分兵力占领沿江城池。最后,又巧使计谋,混入江陵城中,活捉都督孙歆。之后,又很快拿下荆州,配合大军向吴都建邺逼近。但是当时天气逐渐转热,大部分将士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染上了疾疫,想要等到冬季进军。这时候杜预觉得机不可失,于是力排众议,向大家说道,打仗不能畏难,就像劈竹子一样只要劈开上面几节,下面自可迎刃而解。经过他的苦口婆心,众人被他说服,一鼓作气向建邺进军。果然如他所料,战争势如破竹,建邺很快被拿下。在此次灭吴战役中,杜预居功至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来也吊诡,据《晋书》记载,杜预不会武功,甚至骑马也不行、射箭更是糟糕。但朝廷每有军事活动都要他参谋规划。每次伐吴,只要有杜预,就必胜。所以吴人对之恨之入骨,知道他有大脖子病,于是便给狗戴上一个水瓢,上书“杜预颈”三字,然后砍掉泄愤。

图5 晋灭吴之战示意图

灭吴之后,朝廷派杜预治理荆州。由于他功勋卓著,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尊为“杜父”,并歌颂道“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但这也遭到了朝廷权贵们的妒忌与陷害,于是他不得不自黑,贪一些财物来贿赂他们。公元285年,杜预被调到中央政府担任司隶校尉,到达邓县时,突然病故,年仅63岁。听到噩耗后,司马炎甚为伤心,追赠他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为其谥号成侯。

后人对于杜预评价甚高,庾信说他“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生平,并有著书,咸能自序。”姚思廉也评价他“昔邓禹基于文学,杜预出自儒雅,卒致军功,名著前代。”

图6 杜预墓

总之,后人对于杜预的认可度极高。我们将其放在整个三国历史上,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牛人。他多才多艺,文韬武略无所不备,可谓是地地道道的斜杠青年。从杜预的身上,我们也能够看出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之所以喜欢三国,是因为这是一个群英荟萃,一个牛人云集,一个满是巨人的时代。在他们之间,展开斗智斗勇,显示着智力与武功的精彩角逐,一幕幕皆是高潮。当谢幕之后,再不曾出现如此令人心潮澎湃的一个时代。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晋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