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娘,它曾经是贵族男性的最爱

贵族男人的颜色

从乔托画于1365年的《奥尼桑蒂圣母子》到17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穆里罗的《圣家族》,童年的耶稣都穿粉色的衣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耶稣的形象也展示了历史上儿童的形象,当时很多贵族的男孩都穿粉色的外衣。当时是没有儿童服装这一说的,儿童服装就是成人服装的缩小版,所以这也说明,在古代年龄较大的男性也穿粉红色的衣服。粉红色服装不但和性别无关而且和年龄也无关。

因为法国皇帝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妇、社交名媛蓬帕杜夫人喜欢这种颜色,粉色还一度成为流行时尚。年轻时候的蓬帕杜夫人就喜欢粉色,“她或者穿着浅蓝色的衣服、坐着粉红色的马车,或者穿着粉红色的衣服、坐着浅蓝色的马车”,停在国王的必经之路上,终于引起了国王的注意。

蓬帕杜夫人成了当时时尚的引领者和洛可可风尚当之无愧的推动者,洛可可彩粉画中的粉红色和薄荷色是蓬帕杜夫人最喜欢的颜色。她把塞夫勒瓷器变成写字桌上的流行饰品,其中一款经典粉色因此被称作蓬巴杜玫瑰红。

洛可可时代,粉红色成为了礼拜仪式的色彩,这是粉红色作为男性象征色的一个特别表现。当时,富裕的贵族捐献出他们弃置的衣服给教会,这些衣服可以修改为做礼拜的长袍和装饰帏帘。

但教会根本无法利用这些粉红色的面料,因为只有白色、红色、黑色、紫色才是属于教会的色彩。对此教会找出了解决之道:粉红色在1729年被宣布为礼拜仪式中所使用的色彩。自此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在基督降临节期间的第三个星期日和斋期的第三个星期日才穿粉红色。

在古代,服装的颜色没有性别之分只有阶级之别,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显贵拥有缤纷的色彩,而农民、平民买不起那些色彩艳丽的衣服。

他们的衬衫、马甲、长袜这些衣服通常是植物染料染成的灰色、褐色,而且很容易褪色。色彩在古代被用来阐释权力和身份,炫耀财富和地位。

中世纪的人们最爱艳丽的颜色,对色彩的狂热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为这种狂热激起了穷人的嫉妒和不满。中世纪的乡村和城镇都是一片灰蒙蒙、阴沉沉的,比某个19世纪制造业城镇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一来一位身穿猩红色或紫色斗篷,骑着马穿过大街小巷的贵族就很招人羡慕嫉妒恨了。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这个古代印染艺术的中心,一些手工业者逃亡它方。印染的秘方随着这些工匠传到了各处。很快世界各地都能印染人们需求的颜色了。

印染从一种神秘的科学发展成为一种手工业,方法也更加简单化,有光泽的色彩和深颜色在价格上的区别开始缩小。

到了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胺染料,这种合成染料因为价格便宜,不易褪色,很快风靡世界,这也导致曾经稀罕的色彩的普及和贫民化。

不过,粉色作为贵族男性的颜色一直没有消失。

在曾经引领世界潮流的日不落帝国,粉色也曾是男性象征。直到今天,很多制图还是把原来英联邦的53个成员国用粉色标示出来。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很喜欢粉色

在19世纪,英国的两所贵族男校,伊顿公学和威斯敏斯特公学的赛艇队为了争夺谁有资格用粉色作为学校的代表颜色。举行了比赛,结果威斯敏斯特获胜。

19世纪最受欢迎的骑马服装,猩红的猎狐夹克就被称为“Pinks”。而其始作俑者,伦敦高级服装定制店Thomas Pink也乐于与粉色传说交缠在一起。

商业一开始自然是绅士的职业和兴趣,1893年,《金融时报》采用了Salmon-Pink(鲑鱼粉)色的新闻纸,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后来“Salmon Press”成了一般报纸商业版的简写。

粉色的男性时尚还穿洋跨海,1945年在马萨诸塞扎下了根,其代表便是南塔克特红裤子(Nantucket Reds),这种裤子本来是给纽约游艇俱乐部准备的,但因其标志性的红色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粉,而深受常青藤学院男生的偏爱。

从最初只是短裤到现在蔓延到长裤,这裤子标志着最经典的常青藤风格的精髓。如今,你可以在帽子、衬衫甚至袜子上看到南塔克特红。

成为女人的色彩

如今,在美国和欧洲,一看新生儿的襁褓,就能马上知道是男是女——男孩用蓝色毯子,女孩用粉色毯子,衣服也是按此规矩。其实到了20世纪初期,女婴穿粉色、男婴穿蓝色的“清规戒律”才真正成型。

用粉色和蓝色对性别的划分确实存在,但是各地的规矩不同。法国人认为粉色适合娇嫩的女孩,蓝色适合男孩。但是在比利时和英国各地或者正相反,或者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则。

在德国的天主教地区。女孩要穿蓝色,据说这是为了表达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敬。而小男孩则穿粉色,当地人认为,粉色是更加有男子气的红色的影子。

在美国各地的规矩也不一样,在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小妇人》里,大姐梅格生了双胞胎之后,妹妹艾米遵循法国传统,给男孩绑上了蓝色丝带,给女孩绑了粉色丝带。

但是1918年的《家庭妇女期刊》理直气壮地说,一般来说,粉色适合男孩,蓝色适合女孩。因为,粉色是更强烈更坚决的颜色,适合男孩,而蓝色更柔和更精细,适合女孩。

20世纪初,柏林的大商店的时装目录上,男孩和女孩的婴儿服只有白色。当时的商店只出售白色、褐色的婴儿鞋,婴儿穿粉色或蓝色的时尚,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流行起来,因为这时人们才有能力制造耐洗无毒的染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繁荣时代,母亲们从亲手给孩子做衣服转向了购买成衣。儿童服装制造商们急于建立颜色规则,因为毕竟有了约定俗成的约定之后,新生的女儿就再也不能穿哥哥的旧衣服了。

各大百货公司就颜色规矩展开了激烈竞争。费城的著名百货公司约翰?华纳梅克,芝加哥的马歇尔?费尔德百货公司,新奥尔良的白楼百货公司,推崇女婴穿粉色,但是其他的百货公司,如曼哈顿的梅西百货和洛杉矶的布拉克百货公司则标榜粉色是男孩的颜色。粉色还要经过很多年才能成为女性的颜色。

随着彩色婴儿服成为时尚,男性的粉红色转变为女性的粉红色。

经过战时的萧条之后,二战后的经济繁荣里充斥着艳丽的颜色,其中就有粉色,最为人所知的是1955年,道奇汽车推出的粉色和白色相间的新车型La Femme,这是其专门为女性设计的一款车型。随后1957年奥黛丽?赫本出演的电影《甜姐》(Think Pink)上映。引起了一股女性的粉色浪潮。


身穿粉色衣服的奥黛丽?赫本

在天主教传统深厚的地方,比如荷兰、比利时的天主教区,瑞士及意大利的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女孩穿蓝色,男孩穿粉色的习惯。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粉红色已经成了全世界代表女性的色彩。

到了80年代,人们再次失去了对婴儿色彩的热衷。不过到了90年代,粉色丝带再次把粉色和女人绑在了一起。

1992年10月,雅诗兰黛集团资深副总裁伊芙琳?兰黛和美国《自我》杂志主编彭尼女士共同倡导发起了全球性乳腺癌防治运动。 当年美国各地成千上万名妇女自豪地在胸前佩戴上了粉红丝带。

对现代人来说,粉红象征温柔、甜美、浪漫、没有压力,粉红色是糖果色,人们在看到粉红色时感觉到的是甜蜜和柔和。但是在女权主义者看来,再也没有一种颜色能够像粉色这样能激怒女人,让她们有撕碎一切的冲动了。

在某种程度上粉色代表着女性的处境,即使是在最富裕、最发达的美国,妇女的收入也只是男人收入的77%。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正是因为女权主义对粉色的抗议和贬低让其成了名副其实的女性色彩。  

战争中的粉色

最能表现尚武精神的是蒙巴顿粉。这种颜色是英国皇家海军上将蒙巴顿担任任第5驱逐舰分舰队司令兼凯利号驱逐舰(HMS Kelly)舰长时于1940年发明的,凯利号驱逐舰因此被称之为“粉色女士”。

这种灰-红色的伪装色很像黎明或者黄昏时天空的颜色。在与德国人在挪威海岸的战斗中大显神威。但是不幸的是,蒙巴顿粉的时代很快在1942年结束了,“粉色女士”被击沉,因为当太阳升起之后,驱逐舰就失去了伪装,明晃晃地暴露在地平线上。



(作者:栗文静)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