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五次亲征蒙古皆获胜,为什么明朝反而丧失了对塞外的控制?

自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政权后,蒙古统治者就逃回到塞外。此后明朝曾对蒙古发动过多次军事行动,虽然有效打击了蒙古人的势力,但却始终无法根除北部边患问题。

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明朝与蒙古的矛盾依旧没有得到丝毫缓解。当时蒙古内部已经分裂成多个大小不一的部落,于是朱棣就打算采取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策略对付难缠的蒙古人。他通过赐给礼物、头衔和优惠的朝贡贸易为条件,成功笼络了西蒙古瓦剌部。

瓦剌首领马合木亲自带队来到明朝京师朝见皇帝,并接受了永乐皇帝赐予的顺宁王封号。然而,当朱棣派使臣前往东蒙古进行游说,要求对方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时,蒙古人却以斩杀使臣作为回应。愤怒的永乐皇帝当即决定出兵进行讨伐。

1409年9月,朱棣派他最依仗的将领丘福率十万大军出征漠北。可是,过分自信的丘福却在追击蒙古军途中落入了对方的圈套,结果明军大败,丘福本人也战死沙场。为了挽回颜面,朱棣于1410年3月率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仅用几个月时间,他就轻松击溃了东蒙古的主力,获得第一次征讨蒙古的胜利。

此后十几年时间里,朱棣又先后四次率军亲征蒙古,每战皆获得胜利。五征漠北,五战五捷,成为后世夸耀朱棣文治武功的重要宣传材料。但是,和这一连串胜利不相符的是,明朝在朱棣执政时期对塞外的控制力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还不如朱元璋时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五征漠北的辉煌战绩其实应该打上引号。因为除了前两次明军和蒙古军正式发生过交战外,后三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朱棣亲率的数十万大军基本扑了个空。东蒙古太师阿鲁台带着自己的部队迂回腾挪,成功避开明军主力。反倒是明朝方面为了这五次御驾亲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从性价比方面而言,明朝其实是吃了大亏。

其次,明军在几次交锋上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却没能转化为对漠北地区的持久占领。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却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导致的。明军如果只留少量部队驻守漠北,则无法抵御住蒙古人的突袭。如果留下大量部队驻守,则花费太过巨大。后来朱棣为了节省开支,干脆放弃了长城以北几个朱元璋时期留下的关键卫所。这就使得明朝彻底丧失了对塞外地区的控制,也间接导致了1449年明朝军队在“土木堡之变”中遭受惨败。

朱棣一开始打算对蒙古人实施分而治之的想法本来很高明。在第一次亲征蒙古的过程中,西蒙古瓦剌部派大军协助明军作战,并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事实证明,以夷制夷的办法非常管用。

然而,在第一次御驾亲征结束后,朱棣却天真的认为东蒙古已经彻底玩完,于是就把西蒙古瓦剌部抛在一边不闻不问,这就导致了瓦剌人的极度不满。最终,瓦剌与明朝关系迅速恶化,双方很快兵戎相见,因此才有了朱棣的第二次御驾亲征。然而当明军付出惨重代价击溃瓦剌人后,东蒙古势力又卷土重来。几年后,朱棣不得不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亲自……

从客观上来说,正是朱棣自己在外交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才导致明朝彻底丧失了对塞外的控制。后来三次御驾亲征既没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又没有开拓更多疆土,甚至连原来的控制区都被拱手让出。这样的胜利,除了劳民伤财以外,又能有何实质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对蒙古的远征》、《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