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为什么受到上海人的喜爱?

沙拉人生 云间山樵

与时俱进的上海沙拉

沙拉,沪语称“色拉”,这道西菜与1842年“五口通商”上海开埠同龄,迄今已有174年历史。

上海开埠以后,欧美老外纷至沓来,定居上海经商,带来了欧美的文化和生活习俗,随着华洋杂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西餐也逐步进入上海人的生活。

沙拉是西餐凉拌菜,与中餐凉拌菜的常用食材和调料不同,通常用蛋黄酱和沙拉酱凉拌土豆、红肠、方腿丁、青豆等,形成特殊风味,受到几代上海人的喜爱。

170多年来,上海人一直与沙拉相伴,当年,内地许多省会城市的百姓还不知道沙拉为何物,沙拉走进内地餐馆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

上海人愿意尝试从欧美来的新事物的种种特性,融合了法国水果沙拉、俄国土豆沙拉和中国人喜食的凉拌菜做法,与炸猪排、罗宋汤一起成为上海许多主妇拿手海派西菜的主角。

从“三年自然灾害”到“文革”结束的短缺经济时代,沙拉在上海属于奢侈品。当时根本没有沙拉酱供应,家庭做沙拉,首先需要调制沙拉酱:打几枚鸡蛋取蛋黄,与凭票供应、只有在上海才有的沙拉油或几调羹花生油、少量白醋、绵白糖、细盐,用筷子朝一个方向使劲搅,一直搅到手酸,制成沙拉酱,这是妈妈命令孩子们做的苦差事;再将几个土豆煮熟,去皮切丁,加红肠丁一起调味拌匀,做成一盘漂亮的沙拉。

沙拉是当年孩子们的最爱,妈妈把沙拉端上餐桌,一调羹舀进嘴,那种丰腴、软糯、鲜甜、充满异国情调的美妙口感顿时让人陶醉,成为久远的美食记忆。

沙拉代表着上海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亦中亦西,但上海人把它融化成属于自己的、带着这个海派城市印迹的美食。

改革开放是短缺经济时代的终结,中国人的生活水准大幅度提高,市场供应也日趋充盈,超市货架上各种沙拉酱琳琅满目。现在,老上海人再也无需自己调制沙拉酱了,而且低糖、低热、低脂的饮食方式已经成为生活主流,上海的沙拉也与时俱进,并不局限于土豆红肠沙拉了。

首先,沙拉酱异彩纷呈。认为市售沙拉酱过于浓腻的,可以用苹果醋、巴森米克醋或柠檬汁加黑胡椒粒、橄榄油和切碎的罗勒叶甚至酸奶,自制清淡型沙拉酱,口感更丰富别致。

其次,食材更广泛,水果玉米粒、鲜嫩豌豆、茼蒿、生菜、苦苣、莴笋、黄秋葵、胡萝卜、鲜藕、山药、紫薯、南瓜等蔬菜,苹果、梨、猕猴桃、牛油果、香蕉、荔枝、鲜桂圆、柚子、哈密瓜等水果,可以随意搭配红肠、方腿、蟹肉、罐头金枪鱼、鲔鱼、熟虾仁、熟鹌鹑蛋、培根、德国水煮香肠、意大利橄榄等,再加一些切碎的芝士,一盘亦中亦西、精彩纷呈的沙拉就拌成了。如果嗜辣,不妨再加点“老干妈”或日本芥末,味道与众不同。家人朋友聚会,端出一盘创意什锦沙拉,一定会大受欢迎。

从土豆沙拉到现在的什锦沙拉,折射出海派文化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性,更展示了上海人善于创新的精神。

跨界沙拉

当今能在几个领域进出自如的人都是跨界高手,例如日本的妹尾河童,既是当代具有标签的舞台设计家,又活跃于戏剧、歌剧、芭蕾舞、音乐剧和电视领域。我最早是从他写的《窥视印度》、《河童旅行素描本》书开始熟悉他的,在他的文字中,一个好奇心重的老顽童形象跃然而出。特别令人惊讶的是,每篇文章里都配有他用精细笔触画出的描述文字的图。他涉及的一切,如同让人大为赞叹的诱人沙拉。

又如香港的欧阳应霁,从他设计类书《放大意大利》、《设计私生活》、《两个人住》中知道,他是两岸三地较早游刃有余进入跨界的高手。后来仔细看他的经历,毕业于香港文理英文书院,又是香港理工大学设计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同时还是节目主持人、漫画家。近些年在他如同凯撒沙拉的人生里,又加上了用设计师的眼光和美食家鉴赏力写下的香港、上海等地食肆的美食类书。

沙拉,是一种以多种原味生食为主,再用调料加以调制的西食。好的沙拉不仅色彩漂亮,生食蔬菜吃口爽脆,鱼虾新鲜,调料令人醉意,盘饰还像一幅画,吃时再佐以高脚玻璃杯里的红酒,很让人赏心悦目。

我最心仪田园沙拉:将洗净浸泡后的罗马生菜、荷兰黄瓜、紫甘蓝、圣女果,加上切好的牛油果块,用蒜茸、细盐、蜂蜜、柠檬汁、胡椒粉、辣椒酱、橄榄油调制,吃时上面再放一把花生末或杏仁碎,这道稍稍跨界的沙拉,异常好味。最近还看到两款美味沙拉,一款是微群里在日本大学教书的蕾子老师,她将鱼子酱拌豆腐的豆腐沙拉图贴出后,非常迷人。

另一款是从在日本讲学回来的沈红艺博士的书里提到的豆腐牛油果沙拉。原料:牛油果半个(75克)、西兰花75克、洋葱35克、虾皮35克、小葱末3克、绢豆腐70克、沙拉酱15克、味噌酱8克(或生抽5毫升)。做法:1.用厨房纸吸去豆腐表面的多余水分,用勺子将豆腐碾碎,加沙拉酱和味噌酱拌匀,备用;2.西兰花去根,掰成小朵,用沸水烫熟,捞出后用冷水激凉;牛油果去皮切成小块;洋葱切成丝,略腌;3.将步骤2中所有材料与虾皮、小葱末混合,再拌入步骤1中即可。此道沙拉原料跨界厉害,微妙的豆腐沙拉酱使口感清爽,牛油果的幼滑、洋葱的辛香和虾皮的咸鲜能很好地提味。

由此可见,沙拉好吃,不仅源自原料跨界,同样也在于作为灵魂角色的沙拉酱不按常理混搭。凯撒沙拉酱,在将鸡蛋打稠的基础上,加上橄榄油、罐头金枪鱼、黑胡椒粒、英国辣酱油、蒜茸、柠檬汁等,从其诞生起,即让沙拉得以升华,一路走来,赢得粉丝满天下。

有一种友情像沙拉

美剧《傲骨贤妻》(The Good Wife)里的红头发律师塔肖尼在剧中并不是一个位置重要的角色,但她却是全剧的亮睛之笔。论气场,她不及律所的高级合伙人戴安;论拼劲,她让位于有着“打不死的小强”之称的艾莉西亚。她不强悍,却可以创造咄咄逗人的气势;她不刻薄,却能够迅速找出关键证据扳回局面。她表情丰富,笑容轻松,不按常理出牌,却可以智取巧胜;她聪明灵活,又思维简单;她是个没有心机却有能力的好律师。

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很不错:《女人要有自己的女朋友》。如果能够拥有像塔肖尼这样的女朋友,不失为一件幸事乐事。这类性情开朗的女朋友既独立又有着很强的融合性,还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朋友排忧解难。做一个不恰当地比喻:关系好的女朋友聚在一起,就像一盘内容丰盛、层次分明、营养均衡的沙拉。

女友W小姐,是我在一次旅行中的偶得,她喜爱各种不同种类的牛排。在异乡餐馆里,由她引领着,我们品尝了不同牛排的好滋味,有时是菲力,有时是西冷,有时是T骨。W小姐为人处世低调而又真实,思想独立、行动迅速,极少给他人添麻烦。初相遇始于微时,她稍稍有些瞧不上我:我体力弱,胃口不佳,又爱提很多细节性问题,但共同旅行是可以催生、培养友情的好机会(前提是可以逐步捕捉到对方的优点)。

我们同处一座城,见面次数却不频繁,一次在她辗转出差返沪后,相约在凯博西餐厅。两人点了三份沙拉,她啜干红,我饮气泡水。不论是黄桃鸭肉芝麻菜沙拉,还是小牛腱菠菜飞达芝士沙拉,甚至于那一份清一色的蔬菜沙拉,在我们觥筹交错、杯中掠影间,荤素皆和谐,盘盘都见光。那段时期正逢我遭遇职场滑铁卢,情绪低谷灰暗,她没有过多的心里咨询式安慰,我们皆大口啖食爽快痛饮,将食物化为精神动力,给身体增添更多能量。女朋友不是心灵鸡汤,只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一份货料实足的滋养。

另一位女友C小姐,是热力十足、精力旺盛、敢拼敢闯的白羊女。虽定居异国他乡,长距离的时差丝毫不会阻滞我们的每日聊天,几乎各种话题都可以畅所欲言地交流。我们都对写文码字有些小兴趣,通过邮件传送,彼此是对方第一时间的阅读者。C小姐的性格有些像冰与火的交融,感性与理性交叠,很像我经常点的一道沙拉——煎金枪鱼荞麦面香草沙拉。金枪鱼煎过后,金色与红色渐变煞是好看,肉质松软,弹性十足;荞麦面在汤汁沁透后有着冰冷的Q弹和滑韧,这道沙拉是温暖与清凉的荟萃。拥有一个性格如此丰富的女朋友,生活也变得活色生香,富有情趣。

曾经在南法搭配过一道沙拉——藜麦贝壳意面沙拉,夹杂蚕豆、橄榄和小番茄。随着就餐健康理念的更新,沙拉有占据与主菜同等地位的趋势。贴心女友的地位等同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在你困顿时为你补充能量,在你奋进时为你鼓足信心,精神滋养的供给更能久长。

沙拉与人生的交集

闲暇无事到新天地漫步。随处可见的咖啡馆,三五成群的男女伙伴,安静又夹杂着喧闹的梧桐树主干道,组成了一曲激情昂扬的交响乐。信步闲逛,忽见一家素餐馆排起长队,我忍不住好奇,趁热闹前去围观,原来是一家自助式沙拉店。

沙拉是泊来品,它徘徊在餐厅和咖吧之中,游离于正餐和甜品之间,一会儿下里巴人,一会儿阳春白雪,既是餐桌上的正人君子,又是咖吧、甜品店的娇媚情人。

沙拉在民国时期传入中国,跳过水土不服的适应期,拥有天时地利人和,阶级、性别、年龄都无关紧要,沙拉赢了个大满贯。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沙拉,那便是“纯粹”。沙拉大多不必加热,保留着食材原有的新鲜口感,保持着蔬菜水果中的各种营养,使之不流失或不被破坏,更好地被人体吸收。要保持这份纯粹,对蔬果等食材的新鲜度有着很高的要求。

沙拉大多选择三种以上的蔬果,配以三文鱼、轻煎金枪鱼,加上沙拉酱或酸奶等,做法比较简单,具备营养或互补作用,也符合当下少油低脂的饮食需求。

我很喜欢一边吃沙拉一边看书。书,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高潮低落,书可以熨平一切,就像沙拉可以征服挑剔的胃。

吃惯中式家常菜的伙伴们,不妨偶尔换换口味,犒劳—下自己,去品尝下美味带感的西式沙拉吧!

作者:王健春 于斐 笨笨 史爱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