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籽葡萄真如网传那样使用了避孕药吗?

无籽葡萄使用了避孕药吗

近日,一段关于无籽葡萄的短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疯传,视频中一位在车上搬运葡萄的“果农”,面对一位没有出镜的男子称,如今市面上的无籽葡萄都是靠打避孕药才不结籽,自己从来不吃这种葡萄,也从来不给自己孩子吃,甚至称“吃了会绝育”。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又迷茫了:结籽是大多数植物的繁殖方式,无籽葡萄难道真的是避孕药使然?

有籽葡萄与无籽葡萄

乔勇进指出,当果实这个器官在侏罗纪晚期出现的时候,它有着一个特定神圣的任务——保护并传播果实内的种子。有了果实的包被,种子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并得以更好地传播。不过,自然界中也存在一些种子败育或不发育的果实,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果实的发育与种子密切相关,授精以后,种子开始发育,整个子房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种子活动的刺激下,子房壁细胞不断分裂膨大,使得整个子房变得膨大疏松起来;同时,大量的水和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等)被运输到膨大的子房壁细胞中储藏起来。之后,在果实自身产生的激素影响下,整个子房变得厚实而多汁,成为可食用的果肉。若种子中的胚珠不发育,则无法产生足够的激素,子房就会萎焉、脱落,不能形成果实。


科学家努力通过研究果实的发育特点与规律来实现葡萄无籽化。如果能够阻止种子的发育,同时又不影响子房壁的发育,就能得到既鲜嫩多汁又不用吐籽的无籽葡萄,这就是培育无籽葡萄的初衷。经过多年努力,一些葡萄品种已经成功实现了无籽化或少籽化,如“巨峰”、“红宝石”、“玫瑰香”、“夏黑”等品种。

乔勇进解释,培育无籽葡萄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单倍体无籽型和技术无籽型。单倍体无籽型是通过杂交培育,将两个双倍体葡萄品种培育出一个单倍体品种,比如将双倍体的巨峰葡萄和另一种四倍体的葡萄杂交,可以培育出无籽的夏黑葡萄,这与无籽西瓜是一样的道理;技术无籽型则是在葡萄授粉座果过程中对葡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抑制种子发育的同时促进果实发育,最终生长成无籽葡萄,比如巨峰葡萄本身是有种子的,但如果在葡萄盛花期及幼嫩果穗形成育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进行处理,便可以抑制种子发育,促进果实膨大,从而获得无籽的巨峰葡萄。通过赤霉素处理的葡萄,不仅能够达到较高的无核率,还可增加果粒,商品价值与食用价值均得以很大提升。

此外,如“京可晶”、“大粒红无核”等葡萄品种,由于其本身的变异,在授粉之后,受精胚囊很快停止发育,但果实本身可以产生激素,从而使得果实膨大,发育为无籽果实。

赤霉素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全世界认可的、对人体无害的、可以喷洒在葡萄上的生物制剂。乔勇进介绍说,植物体内本身就含赤霉素,吃有籽葡萄也会摄入赤霉素,而人工生产的赤霉素其实是一种由赤霉菌分泌物产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这种调节剂不是化学合成的,已经获得包括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认可,已有300多年的使用历史。再加上赤霉素用量非常少,因为用多了不但没有用,反而会使果梗扭曲变形,甚至会使水果产生大小粒。经过试验研究,喷洒三四十天后检测,赤霉素的残留量极低,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而可以放心食用无籽葡萄。

无籽葡萄不可能用避孕药

“很多人可能觉得很多无籽葡萄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是‘不自然’果品,因此从心理上产生排斥。从科学与营养角度来讲,果品无籽化是科学进步的表现,给我们消费带来了极大地方便,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例因植物激素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总体来讲,植物激素对人体还是安全的,当然,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有使用限制,只有在特殊时期和一定量才有效果,超剂量使用将引发畸形等负面作用,对果农来讲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我们应该接受并享受这一科学成果,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质疑和反对是不科学的。”乔勇进如是说。

避孕药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体性激素的类似物,在进入人体后才能够被人体的响应识别机制所识别,进而调节体内各项生理指标,达到降低受孕效果的目的。植物体内由于缺乏相应的受体以及信号途径,避孕药完全无法起到给植物“避孕”的效果。同理,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各类植物激素,被摄入人体后也不会起到激素的效果,因此不必谈激素而色变。

对于此次“无籽葡萄使用了避孕药”的无厘头说法,乔勇进分析,可能是有些人对化学药剂混淆不清,将无籽葡萄上用的“赤霉素”误认为是大家熟知的“避孕药”。谣言一出,一些葡萄产区旺销的无籽葡萄出现滞销,如山东蓬莱收购站的葡萄发货量只有原来1/10,给无籽葡萄种植户带来巨大损失。

乔勇进表示,在食品生产与物流销售各个环节,消费者均处于一种被动弱势,信息不对称、科普知识的不足以及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让消费者的防线不断受到惊扰和冲击,导致对食品安全信心严重不足。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消费者便难以做到冷静思考,普遍存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当恐惧压过理智,基本的科学素养也被抛之脑后,谣言就会道貌岸然,大行其道。

作者:沈一萍

来源:《食品与生活》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