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粽子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元宵煮汤圆,清明吃青团,中秋吃月饼,中国人的节日与这些时令美食息息相关。这不,端午前后,粽子又成了各大超市的抢手货。

三天假期,四五朋友,吃俩粽子,喝瓶啤酒,人间美事不过如此。

粽子怎么吃,优恪君跟大家接着聊。


包粽子为啥偏偏选糯米?

为了抓住端午的商机,商家们也是蛮拼的,甜粽、肉粽、无糖粽……各种粽子风起云涌。可发现没有?不管是啥粽子,其主体都是糯米,这是为啥?

因为糯米黏呗!谁都不想剥开粽叶后,发“啪嗒、啪嗒”地往下掉米粒啊!那糯米为啥这么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王超介绍,食物中的淀粉主要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支链淀粉的分支比较多,这种结构使其更有黏性。而糯米中含支链淀粉比较多,所以比较黏,蒸熟后能粘在一起。另外,黏黏的糯米也能赋予粽子特殊的软糯口感。



肉粽、凉粽,相对不易消化

粽子是否好消化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王超表示,人体在消化淀粉时,体内的淀粉酶会将淀粉一段一段地“切开”。支链淀粉的分支较多,所以更容易与淀粉酶接触,支链淀粉被酶“切开”的时间就更短,消化就更快。

但是在某些分支的地方却不能被淀粉酶“切到”,这就意味着,糯米虽然消化速度快,但却不能消化完全。

所以,单纯给粽子下“是否好消化”的结论是不合适的,要看个人的消化能力和食用量。

“南方的肉粽中含较多的动物脂肪。对于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来说,肉粽会给他们的消化系统带来负担,延缓消化速度。”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博士柳佳说,热粽子更易消化,粽子放凉后,其中的淀粉结构会发生一定变化,消化速度也会相对变慢。



“无糖粽子”更健康?同样不能多吃

北方的甜粽为了更吸引食客的味蕾,经常在粽子里面大量加糖,使其口味更加香甜。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许多吃货早已开始拒绝高糖饮食,转而寻求更健康的低糖食品。

不错,任何食品只要跟“健康”挂上钩,价格就水涨船高。粽子厂商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商机,纷纷推出了“更健康”的“无糖粽子”。

“无糖粽子”真的一点糖都没有吗?并不是。根据《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无糖食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再额外添加任何糖的食品,其含糖量低于0.5克/100克。

虽然“无糖粽子”含糖量极低,但糯米中的淀粉也能转化为糖。所以,“无糖粽子”如食用过量,仍对健康不利。


既然含糖量很低,那糖尿病人可以少吃点“无糖粽子”吗?


“吃糯米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不太建议糖尿病人吃粽子,如果真想吃,一定少吃;或者选择杂粮粽子,里面的糯米含量会少一些,最好再搭配一些蔬菜。如果消化能力好,甚至可以将粽子稍微放凉一点再吃,延缓其消化速度,避免血糖快速升高。”柳佳建议。

确实,糖尿病人大多胃口好,消化能力强。对他们来说,血糖快速升高比“难消化”要危险得多。


优恪Tips

吃粽子后应减少主食摄入

● 消化能力差的人要趁热吃粽子,少吃肉粽和凉粽子。

● 不管是杂粮粽还是糯米粽,其主体都是粮食。吃了粽子就相应要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

● 糖尿病患者和血糖不稳定者可以选择杂粮粽子,吃时最好搭配一些蔬菜。



(作者:优恪网,慈峰;编辑:李伟栋。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自优恪网微信公号:okoe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