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将灭秦功臣封为与自己平等的诸侯王,却为何众叛亲离?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先入关并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秦朝灭亡。随后,项羽入主咸阳,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然而,项羽的分封并没让大部分诸侯满意,他们甚至开始起兵反抗项羽。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项羽的分封并未让大部分人满意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与项羽在广武之间有过一段对话,他严厉谴责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有四条都是在指责项羽分封不公的问题,项羽的分封不公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消灭秦朝之后背信弃义。刘邦率先入关,就应该按照当年楚怀王的约定被封为关中王,但项羽却把他封到巴蜀之地,刘邦当然不满意。

2、分封秦朝降将导致各路诸侯和百姓的不满。章邯等人是秦国的降将,项羽在坑杀二十万秦军之后却把章邯等三人分封在关中为王(是为三秦)。天下义兵亟需分封的人太多了,他们当然不满意项羽分封自己曾经的敌人为王。从另一方面来说,秦朝二十万士兵被项羽所杀,他们的将领却被封为诸侯王,这些士兵的亲属自然对这三位诸侯王有怨言甚至仇恨。

3、项羽出于个人意愿及统治需求而迁徙固有的诸侯王。赵歇在灭秦之前就已经是赵王,项羽却把他封为代王,此外又有燕王韩广被徙封为辽东王、齐王田市被徙封为胶东王,这引起了部分诸侯王的不满,比如韩广就不愿意抛弃燕国前往辽东,他拒绝搬迁,结果被新任的燕王臧荼所杀。

4、很多在灭秦战争中立下巨大功劳的人未被分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齐国相国田荣、赵国大将陈馀以及项羽部将彭越等人,他们都因最终未能追随项羽入关而被取消了封王的资格。所以,在项羽分封结束之后,此三人便率先起兵争夺自认为应有的土地。

第二、项羽灭秦后未能巩固和扩大胜利

在当时来说,巩固胜利就意味着项羽必须定都关中,占据有利形势,形成“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的局面,在雄厚的军事力量支撑下,天下诸侯都不敢轻举妄动。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秦朝灭亡前后,天下诸侯之间普遍或明或暗地保持着敌对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项羽本人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现象,却未能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在巨鹿之战尤其是消灭秦朝之后,项羽所代表的楚国已经在实际上成为当时天下最强盛且最有威望的诸侯国,项羽也因此才具有了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资格。此时的他,更是已经具有了接近天下共主的地位。此时的他,如果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的话,就应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将天下诸侯势力纳入彀中。

而项羽在灭秦之后放弃了“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八百里秦川,就意味着他放弃了“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的资本,所以后来的刘邦轻易地攻入了楚国都城彭城。

另一方面,扩大胜利就意味着项羽不应该再大量分封诸侯王,而是迅速削减诸侯数量及能量。

刘邦在向项羽全面进攻之际,谋士郦食其曾经建议刘邦应该分封六国之后,用六国的威望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抗项羽,但张良却把这个建议成为“亡国之言”,因为一旦六国复国,则天下义军各为其主,到时候削弱的不是项羽,而是刘邦!

有人说,项羽在灭秦之后,不得不大量分封诸侯以安抚功臣,这确实是无可厚非的,但项羽错在了对诸侯的权利没有加以限制。刘邦在战胜项羽之后同样面临这种情况,他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但是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刘邦属下军事实力最强的人便是齐王韩信,在项羽自刎不久之后,刘邦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称帝,而是夺权!

在此后的几年中,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等等均以谋反之罪被杀或逃亡,异姓诸侯王被有条不紊地各个击破,天下大权最终归于刘氏。

所以,假设项羽的分封能够让大部分满意,则不会有这么多势力在共同消灭秦朝之后转而攻击项羽。假设项羽灭秦之后能够巩固和扩大胜利,则天下诸侯根本就不会具有挑战项羽的胆量与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