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游山玩水,如何提防“毒虫”出没?

每逢周末或小长假,出门“遛娃”就成了不少家庭的必修课。而在草木茂盛、鲜花盛开的夏季,公园、农庄绝对在最受欢迎的“遛娃”场所榜单中。

但在这里要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当我们在亲近大自然的时候,有些“毒虫”也在伺机而动,不得不防。

这不,每逢夏季,总能看到毒虫伤人的新闻。

蜱虫:我头上有倒钩,想拔我就大错特错了

我叫蜱(pí)虫,有人称我为“行走的病毒体”,这点我并不否认,因为我的头部携带了近百种病毒和细菌,严重的会导致神经损害,引发脑膜炎、颅神经炎、心肌炎等。

如果发现被我叮咬了,生拉硬拽想拔掉我,那就大错特错了!愚蠢的人类!因为我的头部有倒钩,你越拔、我越往里钻!侵入人体的时间越长,我释放的毒素也越多。

这才是处理我的正确姿势:可以点燃香烟、蚊香烤烤我,没准我受不了就自己爬出来了;适当冲洗、冰敷,有助于控制炎症;如果实在轰不走我,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炎症反应,还是尽早就医吧!

恙虫:早点发现我,根本不用进ICU

虫有多种,各有所好,而我恙虫就喜欢人体湿润、气味浓、被压迫的部位,比如腹股沟、会阴部、生殖器、屁屁周围、腋窝等。

因为这些部位比较隐私,所以被我咬了之后比较难发现。不过也有迹可循,与一般的蚊虫叮咬、感冒相比,我有3个突出特征:①发病急;②高烧不退,皮肤潮红,犹如醉酒;③被咬的地方红肿、起水疱,破溃后结黑色的痂,脱落后会形成四周隆起、中间凹陷的溃疡,像火山口一样。

如果能早期识别症状,有针对性地使用氯霉素,就可以快速控制病情,24小时内体温下降,3天后基本恢复,而且一般没有后遗症。反之,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就会带来肺炎、心肌炎、脑炎、肾衰竭等严重后果,ICU就在向你招手了。

所以,如果在树林、草地逗留后出现了类似感冒发烧的症状,不妨自己或请家人帮忙检查一下隐私部位,看看有没有火山口一样的溃疡。如果有,别犹豫,快去医院!

隐翅虫:我不咬人,但也请你别拍我

与蜱虫、恙虫比起来,我就显得“善良”多了。因为我不主动咬人,但我的身体各段都含有毒素,如果遭受到挤压、拍打等暴力,我就会来个“鱼死网破”,释放出强酸性毒液,让人的皮肤出现红斑、水疱,还可能伴随红肿热痛、化脓。

所以,如果发现我停留在你的皮肤上,千万别来硬的,吹走我就好啦!我接触过的部位,可以用肥皂水清洗。

对了,我长得像蚂蚁,有些好奇宝宝会捉我玩,家长一定要做好看护,及时制止哦。

预防毒虫,招数其实很简单

招数一:躲为上策

少去有树木、草地的地方,当然这招比较适合宅男宅女们,对于那些热爱户外活动的或者要在户外工作的,请继续往下看。

招数二:长衣长裤穿起来

夏天,短裙短裤虽然清凉时尚,但也增加了裸露皮肤受到攻击的风险,长衣长裤则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另外,长衣长裤最好能收紧袖口和裤脚口,如果没有,可以用橡皮筋在袖口、裤脚扎一下。

衣服的颜色不宜过于鲜艳,布料以比较光滑的为宜。

招数三:避免在草地躺卧

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看上去很惬意,但也给毒虫留下了可乘之机,尤其是雨后的草地。如果真想躺一会,建议提前用驱虫剂处理一下衣物。

招数四:做好居家防护

①使用蚊帐。

②及时清理房屋附近的杂草、家里各种器皿的积水。

③使用驱虫剂、驱蚊剂。对付上面提到的毒虫,建议使用含有避蚊胺或驱蚊酯成分的驱蚊剂。

说明:成人使用,可以选择避蚊胺浓度在25%-35%之间的驱蚊剂,儿童则要10%以下,两个月以下的宝宝,不能使用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

④不要养成用手拍蚊子的习惯。拍出一抹蚊子血,固然一时爽,但不小心拍到的是毒虫就危险了!

延伸阅读

购买的驱蚊产品有“微毒”“低毒”字样,是商家在坑我吗?

商家说:这个锅我不背!

真相:其实,靠谱的驱蚊产品都是有毒的,不过是微毒、低毒。这个毒要能赶走蚊子,但又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可能是商家担心引起误解,所以,“微毒”“低毒”字样一般都比较小、不明显。

市面上的驱蚊水、花露水,最常见的成分就是避蚊胺、驱蚊酯。只要按照产品标签说明使用,不会带来健康风险,但记得要避免喷五官和破损的皮肤。

另外,由于驱蚊产品属于农药,所以必须通过农业部的认可。正规的驱蚊产品,包装上都有“农药正式登记号”或“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号”,购买时可以留意一下。

作者:忍冬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