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 “肉”息息相通吗?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不论在汉语还是别的语言里,人们都喜欢用肉体上的感觉来描述精神上的感受。譬如,“她的话把我深深刺痛了”,“刺痛”本是身体的疼痛,在这里却被用到了精神层面上 ;再比如,“听了他的话,她的心感到一阵灼痛”,“灼痛”原本是皮肤被烧伤的感觉,在这里也被用 来形容精神上的苦楚 ;最夸张的还有“他的心都碎了”,人们用“心 碎(heartbreak)”来形容悲观绝望的情绪。

你一定会说,这都是些比喻罢了,精神上的痛苦跟肉体的疼痛 怎么可能是一回事呢?难道我用 一句尖刻的话把你“刺痛”,跟我用针扎你一下,其效果是一样的吗?

出乎你意料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精神上的伤害所引起的大脑反应,跟肉体上的伤害效果是一样的。这就是说,我们的 “灵”与“肉”是息息相通的。

“灵”与“肉”相通

2000 年代早期,美国女心理 学家娜米·爱森堡被这样一个问题吸引了 :过去生活中被人拒绝的经历是通过什么方式萦绕我们一 生的?譬如,当校足球队选拔运动员,我们没选上 ;或者自己被朋友的圈子孤立在外……这些经历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为了找出当我们被人拒绝时, 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爱森堡让一群志愿者参加一个叫“网络传 球”的电脑游戏。游戏中有三位队员,相互传球,每个志愿者都以为自己是在跟隔壁房间的另两名志愿 者在玩这款游戏,而事实上,另两名参与者不过是由电脑操控的虚拟球员。

一开始大家都很友好,但很快虚拟球员就把志愿者晾在一边, 不再把球传给他了。对于这些志愿 者,这几乎是一个侮辱,有些人很快做出激烈的反应——有的在凳子上陷下去,有的朝屏幕挥拳头。

在这过程中,大脑扫描仪记 录下志愿者的大脑活动。记录的情况表明,当感到受辱时,他们大脑的背侧前扣带皮层非常活跃。这个皮层本来是感受身体疼痛的区域, 通常在我们肉体上遭受伤害时才会被激活,而且身体越是感觉疼痛, 它就越活跃。在玩“网络传球”游戏时,志愿者看起来也是如此 :那些被拒绝后情绪最坏的人,他们的这一皮层也显得越活跃。

另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研究者发现,在交往中被人拒绝,不仅会激活背侧前扣带皮层, 还会激活另一个叫“前脑岛”的脑区。这个脑区也与肉体的疼痛感有 关,譬如,我们割伤了手指或者骨折之后,这个脑区就会激烈活动。 此外,让人吃惊的是,原本是对肉体的不适做出反应的大脑感觉中 心,当人在社交中遭遇挫折,也会出现显著的活动。

这一切都说明,人精神上的不安可以转化为肉体上的不适。这就怪不得,当我们心中烦恼时,身体也会不自在起来。过去我们认为 这只是说说,现在看来是有道理的。

性格由生理决定

关于肉体的疼痛与精神上的痛苦的彼此影响和转化,科学家还做过很多别的实验。比如在一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倘若一个人感觉 遭人孤立,那他的手被火烫着时会 更敏感 ;而让人把一只手浸入冰水中1分钟,这个人不仅会感到手冻, 与之伴随,还会产生一种被忽视和孤立的感觉。

反过来也一样,减轻身体的疼痛,同时也能减轻对受辱的敏感。 在一项实验中,一位心理学家招募了62 名学生,一组在三周内每天吃 2 片扑热息痛(一种止痛药), 另一组吃安慰剂。每日晚上,学生 们完成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他们在 白天对遭人拒绝的情绪反应。实验结束后,心理学家发现,那些服用扑热息痛的志愿者, “脸皮变厚”了, 对日常生活中感情方面的伤害明显地不那么敏感了。

扑热息痛原本只能减轻肉体的疼痛,但现在竟然可以减轻我们在情感上受到的伤害。

之后,爱森堡的“网络传球” 游戏也印证了这个效应 :那些服用扑热息痛的志愿者比起那些只服用安慰剂的志愿者,他们大脑背侧前扣带皮层和前脑岛的活跃程度都显著下降。

这项研究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性格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在与人打交道时“脸皮更厚”,更不容易伤害。这是因为,外向的人一般比内向的人对身体的不适也更易忍受。总之,外向和内向不只是心理学上的概念,而是有着生理基础的。

如果再问这两类人对身体不适的敏感程度为何不同,那就要追溯到遗传上去了。人体有一个 叫OPRM1 的基因,这个基因负责编码一种可以起到镇痛作用的蛋白。这个基因上有时还会有微小的突变。突变会使人对肉体上的痛楚更敏感。比如,拥有这种突变的人在做过外科手术后,一般需要服用更多的吗啡镇痛。而科学家发现, 那些有突变的人比没有突变的人, 在遭遇拒绝之后,更易陷入抑郁情绪。

与孤独相伴的神秘症状

这个“灵”与“肉”相通的 现象还被科学家用来解释与孤独相伴随的一些神秘症状。科学家很早就发现,在那些缺乏交际的人身上, 经常会伴有慢性炎症,这说明他们抵御细菌的能力较强。但与此同时, 他们抗病毒的能力却较一般人弱。 为什么会如此呢?在过去的 10 年里这一直是个谜。但现在,答案开始浮出水面。

我 们 知道, 病毒主要靠在人群中间传播,譬如流行感冒、 SARS 等,皆离不开人群。这是因为,病毒本身不是一个能独立生存的生命,它必须寄宿在有生命的 生物体上。但细菌却是一种能独立存在的生命,哪怕你身边一个生物都没有,它们也可以藏身于环境之 中。在进化史上,很多致命的细菌感染通常来自伤口的感染,比如我们在砍柴时不小心砍到自己手上, 要是没有及时消毒,伤口就会感染上细菌,伴随化脓这种炎症反应。 这些细菌感染在我们祖先单独一 人,身边没有同伴护理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

结果,作为进化的产物,我 们的身体就进化出这样一种策略 : 当我们在群体中过着愉快的社交生活时,免疫系统就集中精力于预防各种病毒 ;但如果孤身一人独处, 那它就集中精力于预防细菌感染。 对细菌入侵过于警惕的结果是,我 们身上的炎症基因被过度表达了, 所以在孤独的人身上通常就会伴有慢性炎症。这种炎症带来的一个副作用是,使我们易得心脏病、癌症和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疾病。

所以,孤独虽然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但它对肉体却能发生实实在在的客观作用——包括慢性炎症和各种老年疾病。 这些研究带给我们的启发几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 :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那首先就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了,抵御疾病、减轻痛苦的能力自然也会增强。 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上网聊天、参与讨论几乎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活动的一部分。语言暴 在网络上也多起来。许多人在现实中文质彬彬,一到网上就换了一 副面孔,出口就是粗话、脏话。他 们觉得,反正语言对人不会构成实质性的伤害,所以不用为此负责。 但如果他们了解到,语言暴力跟实际的暴力在很多时候效果是相似的,那么以后在网上说话,也许就 会更谨慎、更文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