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存在自转吗?多大的天体才能成为一颗恒星?

太阳是存在自转的,自转周期大约是25.4个地球日;对于一颗星球,质量达到0.08倍太阳质量(大约是85倍木星质量),就有可能点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成为一颗发光发亮的恒星。

在我们银河系中,有近2000亿颗恒星,我们太阳系内只有一颗恒星;其实在银河系中的恒星系统,有超过一半的都是聚星系统,也就是多颗恒星相互绕行,像我们太阳系只有一颗恒星的情况反而属于少数。

宇宙中的天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转,太阳也不例外,但是太阳属于气态星球,没有确定的固态表面,所以太阳的自转非常复杂,在不同纬度下自转速度有区别,在太阳纬度17°的地方,定义为恒星周期,大约是25.4天(地球日)。

恒星的形成,会经历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在前一代恒星死亡后,一般会形成一个跨度很大的星云,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就会聚集成一个天体。

如果这个天体的质量很小,就只能形成一颗类地星球,要么围绕其他恒星运转,要么成为一颗流浪行星;如果质量再大些,就能形成类木行星,类木行星都是气体星球,没有确定的固态表面。

如果类木行星的质量再大,以至于内部的氢元素能发生缓慢的核聚变反应,就成为了一颗褐矮星,褐矮星的表面温度比类木行星的表面温度高。

如果褐矮星的质量继续增加,达到大约0.08倍太阳质量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就能彻底点燃,从而演化为一颗真正的恒星,于是恒星的质量下限就是0.08倍太阳质量。

根据恒星的形成理论,在我们宇宙中,小质量恒星分布非常广,反而是大质量恒星很少见,恒星数量分布和质量的关系犹如一个金字塔;比如距离我们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4.22光年),就是一颗小质量恒星,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