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四川之力也要去北伐!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真这么自私吗?

编者按:最近忙着在《全面战争·三国》里匡扶汉室的小伙们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感受?家里建设好之后,想打出去扫平群雄真的是太难了。往往自己的武将都老死了,还没有啥进展。因此也有玩家感慨当年诸葛丞相之不易。当然,网络上也有很多人批评诸葛亮以一州之力,北伐九州之曹魏,实在是不智,白白消耗了蜀汉实力等等。那么,诸葛亮到底为什么敢于屡次北伐?难道他真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匡扶汉室的那个“一己之私”吗?

▲诸葛亮北伐

首先,要确认的是,诸葛亮确实有北伐中原的军事能力。他在仅仅6年中屡次获得胜捷,正面打得司马懿没脾气。假若诸葛亮多活20年,还不知能取得什么战果。而除了诸葛亮军事能力出众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曹魏外强中干。从曹魏除了赤壁之战外,在与蜀吴作战时很少在单个作战拥有较大兵力优势的情况来看,曹魏所谓拥兵50万以上,实际上是水分十足。

▲季汉圣相诸葛亮

从账面户口来看,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魏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有52万户,230万人。

▲只计算了账面户口的三国人口图

但是这只是账面户口而已,众所周知在乱世人口隐匿一向极为严重,按照学者估计,公元260-280年之间,三国人口总和应当是3000万左右。从西晋太康初年的户口数和实际人口数反推,我们可以估计出蜀国实际人口约为300万,吴国实际人口约为500万,魏国实际人口2200万。那我们就能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在三国当中,魏国的人口隐匿比例是最高的。而且,蜀汉亡国时所显示的94万口,并没有包括之前被曹魏攻占的汉中的账面户口,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南中(云南及贵州一部)的户口也并不纳入统计。

▲魏武帝曹操

不是说曹操打击豪强吗?这怎么回事?很简单,曹操所谓的打击豪强,不过是站在庶族地主的立场上对士族进行了一定的打压。曹操奉行唯才是举的政策,其所重用的人才既有士族,也有大量寒族,试图缔造士族与寒族协同合作拥戴朝廷的局面。优待士族的基调实际上在曹操时代已经形成,曹丕推出九品官人法予以确定。

▲出身坞堡强豪的曹魏猛将许褚

但是,所谓寒门绝非贫民,而是庶族地主,以及坞堡主。如许褚就是典型的坞堡强豪出身。更接近基层的寒族实际上有庞大的数量,比起士族要掌握更多的土地和田地,是最广泛的土地兼并者。我们来把曹魏和著名的号称纵容豪强的西晋比较一下。

▲西晋版图,对西域的控制力远胜曹魏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占田、课田法颁布后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国家“户有三百七十七万”。按一户6口计算,西晋王朝的账面户口多达2400万口,相对于3500万的实际人口,统计比例可圈可点。晋武帝司马炎在解放屯田户,破除部曲制,将人口纳入统一的户籍管理的同时,也大规模丈量土地。占田法虽然保护了士族和官僚占有比普通百姓为多的特权,但亦限制了士族官僚占有田地的上限,因此也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被低估的晋武帝司马炎

西晋王朝代表了士族的利益,打压寒族,寒族只有如张华、王濬、马隆、孟观、石苞等人这样确有突出才能,才能得到重用。因此西晋王朝的统治遭到广大庶族地主的愤恨。

▲九品中正制排挤寒门的趋势在晋朝显得越发明显

由于夺走了庶族地主口中的大量蛋糕,西晋王朝得以将大量被兼并的土地清查出来,交给底层百姓,所以人口统计效率较高,经济快速发展。但晋王朝的这一执政方针,令寒族地主愤恨于厚重的阶级壁垒,纷纷有好乱乐祸之心。当五胡乱华开始后,大量寒族地主选择与胡人合作,摧毁晋王朝的统治。

曹魏后期大将——汝南太守王颀的孙子王弥起初参与刘伯根流民起义,继而效命于匈奴人刘渊,在攻陷洛阳时出力极多,后来更是与羯人石勒联手发动了惨无人道的苦县大屠杀。王弥之弟王璋率领庶族地主的反动军队,和羯人一同将俘获的西晋官僚士族们活活烧死后,做成人肉料理享用。很好,回到我们的主题。既然曹魏既要确保最广泛的庶族地主的利益,也要一定程度上任用经学传家的士族们,那么土地兼并的程度可想而知了。既然如此,曹魏如何解决财政问题呢?

这里必须提一下曹操著名的屯田制度。不得不说,曹操堪称“铁血强宋”虐待士兵的老师。由于纵容地主隐匿民户,纳税户口不足,曹操不得不使用屯田来解决财政问题。于是曹丞相发明了一个叫士家的制度。当然不是士族的士家,而是士兵的士家。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后,把大批士兵家属迁至邺城附近,将从袁家俘虏和投降过来的士兵都全家贬为贱民。

比如《蜀记》载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佥息著、募,后没入奚官,免为庶人。

▲蜀汉后期大将傅佥战死后,两个儿子被没入奚官

也就是说,魏灭蜀的时候,蜀国烈士傅佥的两个儿子被没入奚官养马(应当是士家一部分),后来经过司马炎特赦才成为庶人。由此可见,魏灭蜀之后,应当有大量蜀国士卒及家属被没为士家。曹操制定的士家制度,地位高于奴婢,低于平民。自己要提着脑袋给国家打仗,家人则是国家的农奴,要负责屯田。士家不准改行转业;婚配只能限于同类,不准与平民通婚;士逃亡,家属要受严酷的惩罚;士家的子女称为“士息”、“士女”,兄终弟及,父死子承,世代为兵。

士家们的士兵只有立下战功,才能摆脱军户身份,全家成为自由民。但是这种屯田兵的战斗力其实是指望不上的。除了少数精锐部队和募兵之外,大部分曹魏军队实质上就是国家农奴,哪怕特殊情况被逼着上战场,也缺乏作战积极性,战斗力极为疲弱。曹魏后期拥有60万以上军队,按一户六口计算就是近400万口士家,他们并不计入户籍而是另行计算,也就意味着大魏王朝拥有多达400万的国家农奴。到曹魏后期,对军屯户的剥削重达70-80%,堪称惨无人道,士家大量逃亡。到司马炎代魏立晋,才将军屯户的剥削率改回曹操时代的50-60%,并通过裁撤州郡兵,将大量作为国家农奴的士家赦免为平民。这种曹魏士家军队的作战能力自然是没法指望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诸葛恪新城之战并非大败,却被保守、反对北伐的江东士族们抓到把柄而杀害。

建兴二年(253年)春,吴国丞相诸葛恪率领二十万吴军(包含民夫辅兵)对合肥新城发起进攻,不克。司马懿之弟司马孚率领号称20万的军队逼近,却只能围观诸葛恪攻城,最后诸葛恪因军队疲劳疾病撤军,司马孚也不敢发起进攻,只能徐徐尾随,目送吴军而去;仅有猛将文钦率领少量战兵追击,取得一定战果。

▲司马懿之弟司马孚

这正是因为淮南是曹魏的屯田大区,司马孚麾下的所谓20万大军绝大部分根本就是国家农奴,基本没有战斗力。而蜀国末期账面户口只有94万(没有计算汉中户口),那是因为诸葛亮死后朝政日益腐败,渐渐纵容豪强。诸葛亮在世时,户口统计率要远高于此,南中、汶山等地的少数民族虽然不纳入户籍统计,也要为蜀汉朝廷提供兵员和物资。所以蜀汉300万的人口,都能有效转化为战争潜力。曹魏与蜀汉相对的雍凉地区人口也不过300万以上,虽然能取得山西、河南的支援,但沿着黄河、渭水逆流而上输送兵源物资,成本极高。再考虑到曹魏纵容豪强,战争潜力发挥率低下,以及士家屯田兵缺乏战斗力,蜀汉的北伐可行性其实是很高的。

▲“天水麒麟儿”姜维九伐中原

若非蜀道艰险,从益州出兵雍凉实在物资损耗太大,以及曹魏涌现出司马懿、郭淮、邓艾等一干名将与诸葛亮、姜维相抗,而且诸葛丞相天不假年,也许雍凉还真被蜀汉给拿下来了。如果硬说以一州之力对抗整个中原是不智,那么明末后金的崛起与清军的入关又如何解释?毕竟在古代战争里,国力未必能真转化为军事实力,而军事行动的成功与否,又与军事统帅的寿命和敌方是否有“猪对手”有莫大的关系……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晋书》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赋、田地统计》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