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解膳食营养知识教你怎么吃?

专家讲解膳食营养知识教你怎么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发布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针对2岁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六大核心推荐,分别为: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质量;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咨询,认为六大核心推荐提得非常及时、细致、有针对性,但如何全面理解和落实到日常的饮食实践中,还希望专家进一步给出具体指导和建议,本刊记者为此采访营养专家张晓伟。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新《指南》提出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等食物。平均每天至少吃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每天吃谷薯类食物250~400 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 g,薯类50-100 g。有不少读者认为这个标准好是好,但不清楚具体包括哪些品种,而且对上班族来说一天吃到这么多种食物也很难做到。

张晓伟解释说,提出谷类为主是提醒人们保持我国膳食的优良传统,避免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西方膳食模式。谷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还可以提供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日常饮食要做到主、副食搭配,避免主、副食颠倒。谷类包括稻类(籼稻、粳稻)、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高粱、粟、黄米、荞麦等;豆菽类,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芸豆等;薯类,包括甘薯(也称红薯或白薯)、马铃薯、山药、芋头、木薯等。

“提倡应该每天吃薯类而不是偶尔吃,是想以此改变现在人们主食摄入越来越精细的现状。”张晓伟指出,长期单一食用精米、精面这类食物,不仅容易能量摄入过量、升高血糖,还极有可能会导致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缺乏。新《指南》强调食物多样,在每天的饮食中加些粗粮和薯类能大大改善这一问题。薯类主要包括红薯、土豆、芋头等。每天吃50~100 g薯类也不难做到。张晓伟还给出了具体的做法建议:比如煮饭时,加一个红薯或土豆和其他杂粮(如小米、糙米)一起做成杂粮饭,简单又营养。也可以每天早上蒸煮一个红薯或芋头,搭配鸡蛋、牛奶、馒头当早餐。有人认为平均每天至少吃12种以上食物不好操作,张晓伟解释说,关键是食物种类要多,每样菜的量可以少。比如早上:半杯牛奶、一盘小菜(凉拌海带丝、胡萝卜丝、青椒丝)、一个小麻酱咸花卷、一小碗小米粥或莲子羹;中午:什锦砂锅(里面放10种以上的食物)、50 g左右的红豆焖饭或薏米饭;晚上:汆萝卜丝鲫鱼丸子、小米粥。三餐之外还可以额外加些水果或酸奶等健康零食。这样计算下来,一天摄入的食物种类都在十几种以上。

吃动平衡,健康体质量

新《指南》要求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累计150 min以上的身体活动;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 000步;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现在人们大都知道运动对健康的重要,但工作一忙起来总是先挤掉运动的时间,要达到每天6 000步不那么容易!”不少讀者在电话中反映说。

对此,张晓伟指出,据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100个青少年中就有16个“小胖墩”,100个成年人中有42个超重。80%的人没有每天主动运动的习惯,吃得多,消耗少,很容易造成超重和肥胖。

“新《指南》强调主动身体活动6 000步,有别于过去的身体活动6 000步。”张晓伟解释说,很多人以为每天上下班走路或者上下楼梯,或是每天在家里晃动走几步路这种不经意间的身体活动就是运动,实际上这只是日常的身体活动,大多数人每天的身体活动只有1 000~2 000步,新《指南》要求必须是我们主动进行的身体活动要达到6 000步以上,可以是慢跑、快走、跳舞、游泳等主动身体活动。

“您可以通过做家务、散步来减少看电视和电脑前久坐的时间,即使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也一定要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张晓伟建议。

多吃蔬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及豆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果中含丰富的脂肪酸、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是膳食的有益补充。要做到顿顿有蔬菜,每天摄入300-500 g,深色蔬菜应占一半。养成天天吃水果的习惯,每天吃200-350 g的新鲜水果,强调不能用果汁代替鲜果。吃各种奶制品,经常吃豆制品,吃适量坚果。

“什么为深色蔬菜”“200-350 g的新鲜水果怎么理解”“适量坚果是多少”等等,针对读者咨询中提出的问题,张晓伟解释说,作为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蔬菜和水果一直是平衡膳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深色蔬菜营养更丰富,红色如西红柿,橘色如胡萝卜,深绿色有菠菜,紫色有茄子。新鲜的水果,好吃又营养。但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原因是在果汁的制作中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反而将果糖留了下来。每天吃200-350 g的新鲜水果,简单的理解相当于1个苹果+1个橘子的量。吃坚果要选择原味、没有加盐和糖的,每天吃您手掌的一小把即可。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新《指南》提出每周吃水产类280~525 g,畜、禽肉280~525 g,蛋类280~350 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 g。有人担心吃这么多种肉类不易做到,还有人担心每天吃鸡蛋会不会引起胆固醇升高。

对此,张晓伟解释,原《指南》中很多人不容易一天内将畜、禽、鱼类和水产品全都吃到,新《指南》改为每周摄入量进行推荐,自由组合更为灵活,更便于操作,比如今天吃的是禽肉,明天可以换成吃水产品等。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 g就行。

“不少人肉类摄入习惯以畜肉为主,这种习惯应改一改了。”张晓伟指出,肉类应优先选择鱼和禽。因为禽类(鸡肉、鸭肉)和鱼脂肪含量低,某些鱼类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果选畜肉应尽量选瘦肉,比如猪里脊、瘦牛肉等。对于动物肥肉、动物肝脏这些含胆固醇、饱和脂肪酸都高的食物,每两周适当吃1~2次就好。

“吃鸡蛋不用丢弃蛋黄。”张晓伟解释说,过去因蛋黄中富含胆固醇,有些人担心影响健康而不吃蛋黄,其实蛋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D、B2,锌,卵磷脂等,其营养价值远远高于鸡蛋白,新的研究认为食物中的胆固醇对健康人胆固醇的影响有限,每天吃一个鸡蛋黄并不会引起胆固醇升高。

概括起来,每天吃肉(包括鱼禽肉蛋)不超过200 g,差不多吃50 g肉+100 g鱼虾+一个鸡蛋。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新《指南》提出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 g,每天烹调油不多于30 g。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 g,最好控制在约25 g以下。建议成年人每天7~8杯(1 500~1 700 ml)水,饮用白开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一天饮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25 g,女性不超过15 g。

“新版膳食指南着重强调糖的问题,提醒大众特别是孩子们,少喝含糖饮料、少吃含糖点心、控制膳食中添加糖的摄入。”张晓伟解释,随着儿童、青少年摄入含糖饮料越来越多,他们的肥胖率也明显升高,而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根源。为了遏制这一发展趋势,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 g,最好控制在25 g以下,约相当于一瓶500ml的可乐。还需要注意的是,年轻人和孩子需要减少摄入反式脂肪酸。随着奶油蛋糕、冰淇淋、黄油等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越来越多,新《指南》中明确,反式脂肪酸的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 g。

“过去提倡每天喝1 200 ml的水,新《指南》改为每天饮水量为1 500~1 700 ml,而且不包括饮食中水的摄入(如喝汤、喝粥)。”张晓伟介绍说,身体水分充足更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预防便秘,改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当然,强调喝水不是说喝得越多越好,大量喝水反而容易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喝水以白开水和淡茶水为主,每次喝水以一杯(200 ml)为宜。

另外,少喝酒,不酗酒。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年人如果一定要喝,那么男性一天不超过750 ml啤酒,女性不超过450 ml啤酒,其他酒类以此换算。

有些读者认为减少油、盐用量后,炒菜做饭没有滋味,影响食欲,对此,张晓伟支招,利用酸味减少盐用量:在烹调时,使用白醋、柠檬、苹果、柚子、橘子、番茄等各种酸味食物增加菜肴的味道,如在煎烤食物上加点柠檬汁。醋可减低对盐的需要,如在吃水饺时,只蘸醋而不加酱油,同样美味。利用糖醋调味:使用糖醋调味,可增添食物甜酸的风味,相对减少对咸味的需求。采用保持食物原味的烹调方法,如蒸、炖等烹调方法,有助于保持食物的原味。可用中药材与辛香料调味,使用当归、枸杞、川芎、红枣、黑枣、肉桂、五香、八角、花椒等辛香料,添加風味,减少用盐量。

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勤俭节约,珍惜食物,杜绝浪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按需选购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新《指南》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饮食文明新风。

张晓伟建议,吃新鲜卫生的食物,从正规途径购买食物,买回来尽快吃掉,不仅好吃,而且安全。采用合适的烹饪方式。推荐煮、蒸、快炒、炖、焖,尽量避免油炸和烟熏。生熟分开,处理不同食物时要用不同的刀和砧板。珍惜食物。按需备餐,分餐不浪费。多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的同时,还能吃得更健康。

作者:冉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