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线是从柔软时光到“阳光和风的作品”?

滇藏线:从柔软时光到“阳光和风的作品”

滇藏线全长700多公里,起点为大理,途径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到达芒康与318国道汇合。沿途的洱海、玉龙雪山、虎跳峡、白马雪山、梅里雪山等景点各有千秋。

滇藏线也是一条民族风情线,沿途会经过苗族、白族、纳西族和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和人文景观也是滇藏线一大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盐井,这里有流传千年的古老制盐法,也有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藏族神父带领信徒用藏语念着《圣经》。

一提到滇藏线,很多人立即想起了214国道。事实上,214国道是从青海的西宁到云南的景洪,全长3296公里。而人们通常说的滇藏线,只是214国道的一部分——从云南大理到西藏芒康这一段,共700多公里。

在滇藏线沿线,不仅能看到各种优美的景色,如:丽江、澜沧江峡谷、金沙江大拐弯、梅里雪山、盐井的盐田等;也可以体会到独特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沿途会经过苗族、白族、纳西族和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2012年5月,我们一行4人从云南大理开始了滇藏线的骑行之旅。

大理→丽江→虎跳峡镇→小中甸→香格里拉

从大理出发,寻找“消失的地平线”

从大理出发,我们并不走214国道,而是走专为旅游修建的“大理—丽江”高等级公路。这条路的路况并没有名字那么好,很多地方都被大货车压坏了,但好在是一直贴着洱海走,一路很多上下坡,可以当做是热身。

丽江是一座拥有暖人阳光、清澈流水、洁白雪山、绵软青云和蔚蓝天空的古城。如果说上帝在地球上有意创造了一些地方,让人们用来发呆、反思以及挥霍时光,那么,丽江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丽江商业氛围极为浓郁,以前宁静、祥和的街道已经被琳琅满目的店铺以及形形色色的客栈所肢解、破碎。不过,即使放眼全国,能同时拥有清流、雪山、蓝天、白云以及温暖阳光的古城实在不多。在商业化的丽江,将自己沐浴在古城的晨曦里,依然能体会到那份稍纵即逝的宁静。

从丽江出发的路段比较轻松,有些倒霉的是遇到了10多公里的路段正在翻修,沙尘较大。这段路一直是沿着金沙江在骑行,玉龙、哈巴两座雪山遥相远望,它们的谷底就是著名的虎跳峡。在214国道K2180处,有一个分岔口,向右转是通往香格拉里的滇藏线,向左是石鼓镇。那里的石鼓渡口是当年石达开的太平天国队伍和红军长征渡江所在地,著名的长江第一湾也在这里。

经过虎跳峡和小中甸后,就到达了香格里拉——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正是以此地为原型创作了《消失的地平线》。从这里开始,便开始进入藏区,香格里拉交通状况非常好,有一条平坦笔直的柏油路,公路两侧是优美的高原沙洲风光:远山、藏寨、小河、流水、灌丛、牦牛.....

香格里拉→奔子栏→白马雪山→飞来寺

最艰难的一段坡道、壮丽的梅里雪山日出

离开香格里拉县,开始了崎岖的盘山路。值得一提的是,清晨的香格里拉气温很低,即使在5月也只有零度左右。

行程比较辛苦,需要经常地上下坡,尤其是下午的一段爬坡令人头疼。但当我们走过这段路,回望那崎岖的盘山道时,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经过一个藏族村寨以后,大山变得光秃秃的,没有植被覆盖,这预示着我们离金沙江已经不远了。

214国道会经过一座横跨金沙江的大桥——贺龙桥。不过我们并没有过桥,而是选择了离开214国道,进入四川省得荣县境内,到达奔子栏后,再从吊桥过桥。这是因为从德钦到香格里拉的公路正在施工,路况实在太差,自行车完全没法通行。据施工人员介绍,这条公路会在2012年7月完工,那时候就不必绕这几公里路了。

经过大约16公里的上坡后,我们抵达了奔子栏。奔子栏是当年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当年马帮路过这里时,会补充草料,安顿整休后再行开赴。如今的奔子栏也是一个较大的镇,镇上银行、邮局、各种商店,一应俱全。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住宿还是继续前行。前方还有20多公里的上坡路到书松村,耗时约3~4小时。为了降低第二天爬白马雪山的难度,也想早日抵达飞来寺观看梅里雪山,我们选择了继续前行。

过奔子栏乡后我们离开金沙江,左转进山。在半山腰,有一座金沙江大拐弯的观景台,可以看到大拐弯的全景。为了节约门票,我们就从旁边的围墙外,远眺了一下,依然可以看见金沙江由北向南流经此地,形成了一个几乎完美的“U”字形拐弯。美中不足的是这里属于干热河谷,所以基本没有植被,看上去略显平淡。

从奔子栏上坡约15公里,抵达白马雪山牌坊,当地人称这里为“工卡垭口”。白马雪山一共有3个垭口需要翻越,第一个白马雪山垭口是难度最大的,需要不断地沿着“之”字形路绕行。第二个垭口叫做药王山垭口,海拔4350米,再下坡3公里多,上坡约4公里,就是第三个垭口——海拔4370米的雅巴拉喀垭口。

在骑行中可以看到,白马雪山的隧道正在施工,也许不久的将来,就可以不用在山顶绕行了。经过3个垭口之后,开始了漫长的下坡,抵达海拔800米的德钦隧道。从隧道到德钦,还要路过迎宾台。迎宾台上有13个白塔,天气好的话,这里就可以看到梅里13峰。

飞来寺在德钦往北约8公里的地方,是观看梅里雪山的最佳地点。梅里日出算是滇藏最壮美的胜景,因此我们在晚饭后,赶夜路来到了飞来寺。

第二天清早,梅里雪山毫无保留地展示在我的面前,13座雪峰一字排开,仿佛一堵圣洁的雪墙,主峰卡瓦格博如同一把利剑直插天际。关于梅里雪山的故事实在太多: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每年引来无数的朝拜者与游人;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山难震惊世界……

时间一秒秒地度过,身边也逐渐多了一些睡眼朦胧的旅人。不知道是谁大声地喊着:“变了,变了……”我看见,卡瓦格博那被白雪覆盖的峰顶慢慢变换了色彩,金色的光芒铺洒开来,美得难以用语言描述。

飞来寺→盐井→芒康

流传千年的制盐法、动植物基因宝库红拉山

在朝阳的映照下,对梅里雪山纵有万般不舍,也要继续前行。今天的目的地是盐井,西藏界内的第一个镇。

离开飞来寺不久,就见到“长下坡29公里”的警示牌。在卡瓦格博的注视下,我们下坡约16.5公里,就来到一个岔路口,左转是梅里雪山山脚的明永村、雨崩村,可以看到著名的明永冰川;向右,就是214国道。

有着“香格里拉最美葡萄园”之称的佛山乡就在214国道旁,这里是云南红葡萄酒的原料产地。佛山乡种植葡萄已经有100多年历史,据说,最初的种子是一位法国传教士从波尔多带来的。目前全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耕地都被用来种植葡萄,这里的葡萄很小,但因为日照多,味道非常甜。

我们体会得最深的,是干热河谷的炎热天气。骑行在澜沧江畔,感觉整个人都快要被蒸发掉了,喝多少水都不够。滔滔的江水也像是被烤熟一般,变成了红褐色,湍急的水流伴随着滚滚涛声相互碰撞着疾奔而去。

下午3点,终于到达西藏与云南的交界处。可怜的界碑上,早已被之前的驴友们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留言与签名。过了滇藏分界处之后,公路就不再那么平缓了,坡度还不算小。我们将沿着澜沧江连续爬坡8.5公里到达盐井。

盐井的正式名称是“盐井纳西民族乡”,分为上盐井和下盐井,上盐井的居民多为纳西族,下盐井多为藏族。历史上这里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

盐井在历史上曾是藏区重要的食用盐生产地,有上千年的制盐历史。如今的盐井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技术,神奇的是,尽管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和相同的加工器材、同样的技术,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这里的盐井共有83个盐泉,当地居民在澜沧江两岸层层叠叠地建起几千块盐田,形成的美景被摄影师称为“阳光和风的作品”,是滇藏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盐井的名气,一方面来源于被列入非遗的制盐方法和古老的盐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里是西藏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1855年,一位法国传教士来这里传教,并修建了教堂。教堂的外观与普通藏族民居一样,但里面却是哥特式的高大拱顶和《圣经》题材的壁画。现在的盐井,大约有80%的村民信奉天主教,教堂由一位藏族神父主持,他们吟诵译成藏文的《圣经》。信徒由神父取名,名字听起来与欧洲人非常相似,村里的丧事也都按照天主教的礼仪进行办理。

离开盐井的道路非常好走,看上去却比较危险:一边是山壁,一边是悬崖。而我们是要翻越红拉山,这座山的坡度比白马雪山要缓一些。

从澜沧江河谷蜿蜒而上,会经过西藏跨度最大的悬索桥。过桥之后,能看到海拔6434米的达美拥雪山,再转过一个垭口,就可以和陪伴了我们几天的澜沧江说再见了。翻越垭口依然是无止尽的“之”字形路线,不停地上上下下。好在这一带风景非常不错:峡谷、雪山、森林、滔滔江河……构成了西藏地区特有的壮美。

红拉山离芒康大约60公里,从海拔2300米到4448米,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植被,是植物的王国,也是众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滇金丝猴,这种被当地居民称为“准察”的精灵,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生活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灵长类动物。

翻越海拔4200米的红拉山垭口,一路下坡,当海拔一直降到3470米的时候,就开始沿着一条小河进入平坦的河谷地带,两旁村庄不断,一派藏族农区景色,直到芒康县。芒康的海拔3875米,214国道与川藏南线的318国道在此交汇,是重要的交通中心。

作者:张庆杰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