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爱吃早餐的人,是不会垮的?

最近又有一部纪录片火了,很多人都向秦桑疯狂安利,片子的总顾问是导演了《舌尖上的中国》的陈晓卿,这次拍的是全国各地的早餐,每集只有5分钟,简直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全国早餐美食地图。

比如湖南有一家《学义面粉》米粉店,每天早上挤满了人,汤底用新鲜后腿骨,熬了十几小时,再放上一勺煨了两三个小时的肉丝码子,辣椒、萝卜、酸豆角加一点,就可以尽情地嗦起粉来。

而贵州凯里的酸汤粉店,已经开了十五年。红红的汤,酸酸辣辣的味道,一看到就令人食欲骤起。

在广东沿海城市汕头,有着肥美的烧鹅,鲜美的野生桂花鱼,但一到早上,却被猪血汤分了一个天下。

而福建福安赛岐镇的早上,是属于包子的。62岁的林大哥,一家水煎包铺开了20多年。

片里的每家店都是普通的“苍蝇馆子”,没有夸张滤镜,却每一家都让人垂涎欲滴。

有人说:人在异乡,胃在故乡。每一座城市,都一定有一份早餐留住你。

秦桑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看,不禁觉察出一些导演意图寻找的,在高速奔流的时代中,人与食物之间不变的默契。

1

经过早餐氤氲过的生活里

有脉脉温情和天长地久

每家店都是一份营生,但又滚烫着浓浓的烟火气。

湖南这家米粉店,一开就是22年。店主陈学义再辛苦也要接送孩子上学,生计繁忙,但用陈学义的话来说:“孩子一天天长大的不,有希望不。”

苦中有乐,才是人们甘愿为生活奔波的一抹甘甜吧。

凯里粉店的店主是位老爷爷,脾气急得很,常跟老伴斗气,灶台边他一边搅拌着热气腾腾的番茄酱料,一边说:“生活就像牙齿和嘴巴,哪有不打架的。”

可即使他常常暴躁,却从没跟客人发过一次脾气。

福建水煎包店,一锅包子出来,等候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都会空手而归。

拿到煎包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会趁着油温尚热赶紧吃下,“好,等一下,我煎包吃两个再打电话给你。”“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在这里吃了,一直吃到现在。”

难就难吧,吃了早餐再说。吃完这一口,就有了能量去面对一天的烦心事。

为了供应早餐,林大哥3点就要起床,谈起辛苦陪伴的老婆,62岁的林大叔自有自己的浪漫:“两个人就一起做煎包啊,这是我最浪漫的生活了,以后如果不做,退休的话,那就去旅游啦,带着阿姨到外面浪漫一下。”说到这里,他开心得五官都皱到一起。

谁说生活会磨蚀掉感情,生煎包里的浪漫明明那样滚烫。

经营早餐的家庭,因为整日沉浸在生活的烟火气里,也就更懂得该如何去爱。油污满满的小厨房,诙谐幽默的老板,每一个小小的人生愿望,都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气。

2

对现代人来说,早餐是多余的存在

历史上袁世凯胃口很好,他信奉“能吃才能干”的信条,经常把“要干大事,没有饭量可不行”挂在嘴边。

对袁世凯来说,早餐是一定要认真对待的。

每天早上除了要吃鸡丝面,他还要吃一大盘白馒头、一大盘鸡蛋,加上一杯咖啡或茶,饼干数片。

因为认真对待吃食,近60岁,他还能吃下整只鸡。

而反观现代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早餐成了多余的存在。

赶着上班的话,要不路上随便买点,边走边吃;要不就是为了多睡一会,干脆不吃。周末一睡到中午,更不会吃了。

最近看到一条可怕的新闻。

在广西的钟山县,忍受了10年腹胀的陈女士被确诊为胆囊多发性结石。医生最终从她体内取出200多颗结石。医生称可能因三餐不规律,不太吃早餐,经常随意吃些剩菜饭之类的。

虽然不吃早餐不一定是确切原因,但我国有研究分析发现,不吃早餐的确会增加胆囊结石的风险。再者丁香医生曾经科普过,不吃早餐大脑会断粮,人会变傻变呆变笨!

表面上是为光鲜亮丽的精致主义当代青年,却连“好好吃个早餐”都变成了奢侈的事。

蔡澜讲过:“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社会穷困,人们只有辛勤工作,迟睡早起,一个人打几份工不出奇,所以吃早餐和宵夜的地方特别多。

弥敦道上有好几家茶楼,开在大厦顶层,没有冷气,格子窗花,金黄的太阳隔窗射入,照在滚水和烟卷发出的雾上,成一道道的光,挂在牆角的鸟笼中发出的呜声,和点心妹叫卖混杂,成为黎明香江交响乐。

经济起飞后就没这支歌仔唱了,大家多睡一点,很多人连晨曦也没见过,吃早餐的地方逐渐减少。”

他盛赞武汉。“只有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早餐,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他对武汉人把吃早餐称为“过早”做了精辟的阐释:把早餐当成过年那么重要,叫为“过早”,很是有趣!”

这种有趣,现代人是不懂的。

我们以忙为借口找了无数不吃早餐的理由,以弄丢了生活品质和健康为代价,去换取所谓“高品质”的生活。

3

爱吃早餐的人,是不会垮的

秦桑亦一直认为,只有爱吃早餐的人,才能在这个压力爆表的时代维持一份内心的平和,不容易被随意压垮。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位独立摄影师,她在前年因为胃出了问题,开始食不下咽,整个人变得瘦骨嶙峋,去年再去复诊,又被诊断出中度抑郁,雪上加霜,人生一下子陷入低迷。

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她觉得不能再亏待自己了,于是每天早上都会认真做早餐,日日不同。

“昨晚准备的面团,吃过饭后,把材料扔进厨师机里,收拾碗筷后,面团就揉好了。喜欢低糖低油的,想让主食保留更多点本味。”

“把玉米面,普通面粉,小米面,黄豆面混合揉成团,做成窝窝头,发酵后上锅蒸,竟然这么香,尤其是出锅的那一刻。对小朋友说,把你喜欢的玉米粒装进去吧。”

“每天用不同的食器吃饭,是我人生满足感的来源。早餐生活片段,是我的动力源泉燃料养分。”

把每天做的早餐拍下来是她的仪式感,也因为这样,她的生活变得规律,今年再去复查,胃病已好了许多,每天也更快乐了。

她的日子,因为一顿顿早餐,变得恒常如新。

英国巴斯大学一项研究中讲到:“按时吃早饭的人的确更苗条、更健康,但这可能是因为那些人也会遵守其他健康规则,均衡饮食、积极锻炼。”

一个好好吃早餐的人,更能自我约束,更倾向于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早餐是一天的美好期许的开始,一个认真对待早餐的人,是真正读懂了生活的人,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艰难,世事如何变化,吃过了早餐,内心就变得分外笃定,也更觉安全,不再会随意焦急崩溃。

导演坂元裕二每天早上5点,会和妻子轮流到厨房给女儿准备便当。

哪怕昨晚喝得酩酊大醉,也会挣扎着爬起来,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他说,“人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对美的意识,是必须认真感知世界才能孕育出来的。只盯着电脑,只依靠酒精,是无法得来的。平凡的日常终究会追赶上来,是无法舍弃的。无论如何生活都很重要。”

《早餐中国》的海报上有一句话特别扎心:“我自问这辈子没做过坏事,除了忽略妈妈做的早饭。”

不要怕麻烦不吃早餐,也不要把早餐吃得囫囵吞枣,即使长大后再也不能时常吃到妈妈做的早餐,也要学会好好照看自己。

拼命挣钱,劳碌半生,如果连好好吃个早餐都不能实现,那么赚再多钱,丢掉了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

一切大事都会迎刃而解,好好吃了这顿早餐再说。

正如蔡澜所言,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就这么简单。

从今天开始,好好吃早餐吧。

今 / 日 / 互 / 撩

以前都是谁给你做早餐?现在呢?

图片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字由极物原创,转载请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