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尼兹:仁医还是恐怖屠夫?

医路诺贝尔系列:挖掘历届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得主的经历,为大家展示1901年至今医学界绚丽多姿、波澜起伏的科学画卷,见证现代医学每一次改变人类历史的进步。

1936年,葡萄牙神经病学家埃加斯·莫尼兹(Egas Moniz)发明了一种名为“脑白质切除术”的手术,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在那个时代,精神分裂症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个切除术至少可以令患者的状况变得更加可控安全,所以它很快被全球许多国家引入。这个治疗手段变得相当受欢迎,1949年,莫尼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当时被视作英雄的莫尼兹,如今已经英名不再,当年那个被认为是拯救千万患者的脑白质切除术,也在70年代后被逐渐抛弃。现在对脑白质切除术的评价一般都是负面的,因为过去的简陋条件下,手术的精准度很低,对术后效果的评价也不够客观可信。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将脑白质切除术描述为让人丧失反抗意识的手术,执行手术的医生也往往被刻画成变态无情的形象。

作为这项“邪恶”手术的发明人,莫尼兹这些年来承受了不少骂名。他到底是个仁爱的医生,还是一个恐怖的屠夫?

莫尼兹(nobelprize.org)

是科学家,也是外交官

1874年11月,莫尼兹出生在葡萄牙西北部的阿万卡市。他是个非常让人省心的孩子,人生轨迹也非常简单明了:18岁那年凭借着优秀的成绩,进入了葡萄牙最悠久的科英布拉大学的医学院,之后又在法国的波尔多和巴黎接受了硕士和博士训练。1902年,28岁的莫尼兹学成归来,回到母校科英布拉大学,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教授。

1903年,29岁的莫尼兹进入了政界。他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学业一样顺利璀璨,1917年,43岁的莫尼兹便成为了葡萄牙驻西班牙大使。不久后,他被任命为1918年巴黎和会上的外交部长及葡萄牙代表团团长。光是这些政治光环就已经足够耀眼的了,与此同时,莫尼兹还在各地担任校长、医学会的主席,甚至依然坚持着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他发表了不少著作,还开发出了脑血管造影,总之忙得像陀螺一样。

在他发表的作品中,1936年的“治疗某些精神病的手术尝试”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篇。就是在这篇论文中,莫尼兹提出了“脑白质切除术”这一大胆的尝试。

别无选择的精神病人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精神病人,尤其是那些有暴力倾向、对周围环境和人会带来危险的病人,医生们都无计可施。主要的控制手段就是将他们绑起来,防止他们伤人。

药物的治疗方法也有,但都很不成熟。有医生会用阿片衍生物或巴比妥酸盐这些药物对病人进行深度镇静,换句话说,就是给他们打麻醉药让他们“冷静”下来。维也纳的一位医生甚至还发明了注射胰岛素“治疗”精神病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原理很简单:胰岛素是可以降低血糖的,给病人注射胰岛素、让他们陷入低血糖导致的昏迷,那就可以“治疗”他们了。可是这些方法的效果始终都转瞬即逝,过了药效,病人醒来后,便会回复到原先的样子。

上世纪20年代,苏黎世一个医院控制精神病人的全套工具(nobelprize.org)

脑白质切除术的诞生

其实早在1891年,就有人试着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治疗那些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但是这些实验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1935年11月,在伦敦的神经病学会议上,有两位医生提供了在黑猩猩上进行脑部手术的实验结果,说这些猩猩在切断了左右脑的连和部分后,变得温顺乖巧。莫尼兹也参与了这次会议,这个结果让他印象深刻。于是回家后,他开始钻研这个手术。1936年,他就发表了第一例在人类身上进行脑白质切除术的报告。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之前的人做了同样的事情,却没有引起反响,而莫尼兹一做就“成功”了呢?这是因为莫尼兹拥有别人都不具备的优势:他开发出了完善的脑血管造影术,并且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世界级的专家。脑血管造影能够让他掌握患者脑部的血管位置,所以他的手术会更加得心应手和精准安全。

与其说是切除,其实是切断

尽管名字叫做“脑白质切除术”,但其实这个手术并没有真的切除走什么东西。大脑实际上是由神经纤维束组成的,这个手术实际上是切断了某些特殊位置的神经束。

以下是莫尼兹进行最初的手术的流程:首先,他们在病人的颅骨两侧各钻了一个小孔,这就可以将手术器械探入病患的脑中。这些器械通常是特意订制的,顶部纤细,伸进预定的位置之后,抓着外侧的手柄前后左右晃动几下,里面纤细的顶部就可以像细线割开豆腐一样切断大脑的神经纤维,这样手术就算是完成了。

莫尼兹使用的脑白质切断针(nobelprize.org)

莫尼兹手术的示意图,摇动器械手柄,切断大脑内部的纤维束(cerebromente.org)

莫尼兹一开始在20个病人身上做了实验,这20位病人全部存活了下来,而且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很多病人的暴力倾向和精神问题改善了很多,甚至有3位病人“被治愈了”。虽然有几位病人的病情完全没有好转,但他认为这样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于是做出了这样的结论:脑白质切除术简单、对于某些病人来说非常有效。这项手术很快被引入到了意大利、巴西和美国等国家,并且因为效果良好很快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抹消人格的可怕副作用

但是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手术的一个重大的副作用:它会改变患者的人格和性格。1948年,一位瑞典精神病学教授报告说,一个病人的母亲告诉他:“她(患者)依然是我的女儿,但又像是另一个人。她和我在一起,但她的灵魂某种程度上说却不在这里。”

这些患者确实不再受到精神问题的冲突了:因为他们几乎完全丧失了情感体验的能力。他们不会再为情绪的混乱而感到痛苦,但同时他们也体会不到快乐了。医生和护士说这些术后的病人沉闷、精神萎靡,永远昏昏欲睡、对什么事都不关心。他们确实是变得温顺好照顾了,但同时,也变成了只有一副躯壳的行尸走肉。最著名的一位病人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妹妹罗斯玛丽·肯尼迪。

罗斯玛丽出生的时候,因为难产而窒息,从此留下了永久的智力发育迟缓。成年的她只有四年级孩子的智商,而且青春期过后,她越发叛逆,行为愈加难以控制。作为名门肯尼迪家族的成员,她的举止随时会成为家族的丑闻,因此,她的父亲亲自将她送到了美国最会做脑白质切除术的弗里曼医生那里去。结果,手术后,罗斯玛丽智力严重衰退、话都不会说,甚至连走路和站立的能力都没有了,此后,年轻的她便被掩人耳目地送入疗养院,肯尼迪家族的成员对她闭口不谈、她就这样孤独地度过了余生。

手术前的罗斯玛丽(右)和妈妈及姐姐一起出席英国皇室的宴席,当时公众并没有察觉到她的智力缺陷和异常(wikipedia)

莫尼兹有资格拿诺贝尔奖吗?

脑白质切除术红火的时候,各种研究都声称效果很好、很安全,但其实只是报喜不报忧。像罗斯玛丽一样失败的案例还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很多人对此都提出了一个疑问:祸害了那么多人的莫尼兹,还有资格拿这个诺贝尔奖吗?

30年代末,莫尼兹被一位发病的精神病患者用枪打中了腿部,从此不得不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他的手也有些毛病,所以不能经常拿刀。虽然他是这个手术的发明人,但其实莫尼兹本人并没有做多少例手术。那些更复杂、残忍,对病人伤害更大的手术,其实是其他人开发出来的,其中最大胆的,就是刚刚提到的那位帮罗斯玛丽做了手术的美国医生弗里曼。

弗里曼医生在进行的“冰锥疗法”,直接用锤子将一根钢针从病人的眼球上方敲进脑内,搅动钢针以摧毁病人的前脑叶。此方法不用麻醉,而且也不需要严格的消毒,因此大受欢迎(bizzarrobazar.com)

莫尼兹的脑白质切除术,为什么会受到了强烈的追捧,其实背后是有历史原因推动的。精神病人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又需要住院治疗,因此占用了大量的医院资源,在1946年的美国,一半的公立医院病床都被用于安置精神病患者。因此各界都希望能够找到简单的方法治愈这些病人,送他们出院,从而释放医疗资源。这种想法是脑白质切除术被不当使用的主要推力。人们早就发现了脑白质切除术的副作用,但直到1952年,真正可以控制精神症状的安定药物出现后,脑白质切除术才被逐渐淘汰。因此,把所有罪名都推到莫尼兹头上、说他是变态医生,其实是不公平的。

另外,莫尼兹本人的主要兴趣,并不是脑科手术,而是脑电图和脑动脉造影。他发明了脑动脉造影术,令诊断脑部的肿瘤和血管畸形变得简单直接。光凭着这个成就,其实他就已经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了。

脑血管造影术(healthline)

今天的我们,会觉得这个手术太过残忍可怕,但在过去那个没有更好治疗办法的时代,脑白质切除术会被视作精神病人唯一的稻草并不奇怪。这段灰色的历史起码提醒着我们:在寻求科学真理的路上,对人体的未知部分,应该保有更多的敬畏之心。

---------------------------------------------------------

人物小档案:

埃加斯·莫尼兹Egas Moniz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therapeutic value of leucotomy in certain psychoses."

194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发现了脑白质切除术对某些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Nobel Lectures,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42-1962,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1964

2.Egas Moniz – Biographical.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9. Sun. 5 May 2019.

3.Siang Yong Tan. António Egas Moniz (1874–1955): Lobotomy pioneer and Nobel laureate. Singapore Med J. 2014 Apr; 55(4): 175–176.

---------------------------------------------------------

这些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的故事,同样值得您一读:

◆1901年贝林:演绎“穷小子逆袭记”

◆1902年罗斯:入错行的梦想家

◆1903年芬森:追逐阳光的日子

◆1907年拉韦朗:疟原虫的发现者

◆1911年古尔斯特兰德:因为他,爱因斯坦差点丢了诺奖

◆1912年卡雷尔:血管缝合之父

◆1914年巴拉尼:最“大牌”的战俘

◆1919年朱尔?博尔代:终生效力巴斯德研究所

◆1923年弗雷德里克·班廷:?前半生上演“学渣”逆袭

◆1928年夏尔?尼科勒:赢得诺贝尔奖前,他差点死在异国监狱里

◆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白米饭可能有毒!

◆1934年乔治·惠普尔:研究“多吃肝脏可补血”获诺贝尔奖

作者:胖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