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事你会选择不解释?

不解释

“不解释”这词,是从网上火起来的,大约是“不予赘述”“不需解释”“这还用解释吗”的意思,句式是先用寥寥数语简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后跟上一句“不解释”,以显示自己智商上的优越感。当然也有人利用“不解释”装蒜、搪塞,来掩盖自己的无知。不过,生活中有些事儿的确就是解释不清的,非要解释,甚至会适得其反,那便只好选择不解释。

宋江杀阎婆惜便是如此。人们惯常认为命案的发生系阎婆惜给宋江戴了绿帽儿,但施耐庵书中讲得明白,老宋原本就不很在乎这事儿,一来阎婆惜不算老宋明媒正娶的媳妇,说是“小三”大约更接近;二来宋江这一辈子的兴奋点都不在女人身上,也正是由于宋江不重女色,导致阎婆惜喜欢上了同为押司的张文远。书中交代,宋江听说后也只是“肚里寻思道:又不是我父母匹配的妻室,她若无心恋我,我没来由惹气做甚么?我只不上门便了”。

那宋江为何还要杀阎婆惜呢?当然是因为那封信。晁盖写给宋江的信及酬谢给他的黄金,碰巧为阎婆惜所获。阎以官司相逼,宋江一怒之下将其杀死。这事儿讲起来简单,实际也没那么简单。晁盖为谢宋江私放之恩,让刘唐送来感谢信和一百两黄金,宋江收下书信和一根金条后,将剩余黄金退还,并给晁盖回了书信。不简单,便在于宋江收下的这一根金条。宋江不收一百两黄金,显然是怕晁盖小看了自己,以为老宋系贪财之辈,同时也是要晁盖欠他人情,而后者无疑更加重要。但宋江也没全部退回,他收了一根金条,这其实是他为人练达之处,不能全收,却不能不收,不收会让晁盖感到生分和距离,以为宋江是在与梁山划清界限。

阎婆惜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写休书,二是宋江净身出户,三是交出晁盖信中提到的一百两黄金。前两条宋江没问题,唯独第三条他没辙。宋江赌咒发誓自己只收了一根金条,阎婆惜哪里肯信——别说阎婆惜不信,这事儿放到如今也没几个人信。宋江的解释显得既无力又可笑。于是,他也只好不解释了,动了杀机。

还有《三国演义》里的韩遂,与马超的爹马腾系过命的交情,所以真心协助马超反曹。谁想那曹操于阵前倒与韩遂唠起嗑来,操曰:“吾与将军之父同举孝廉,吾尝以叔事之。吾亦与公同登仕路,不觉有年矣。将军今年妙龄几何?”韩遂答曰:“四十岁矣。”操曰:“往日在京师,皆青春年少,何期又中旬矣。安得天下清平共乐耶!”只言旧事,不提其他。相谈有一个时辰,方回马而别,各自归寨。有人将此事报知马超,超忙来问韩遂曰:“今日曹操阵前所言何事?”遂曰:“只诉京师旧事耳。”超曰:“安得不言军务乎?”遂曰:“曹操不言,吾何独言之?”之后,曹操差人送信给韩遂又将关键处涂了,马超更加生疑,任凭韩遂百般解释也不信,竟砍下韩遂一臂,韩只得投了曹操。

还有那管仲,与鲍叔牙合作做生意。管仲出钱少,分红却比鲍叔牙多,别人看不下去,说鲍叔牙傻。鲍叔牙道:“这没什么,管仲家穷,他比我更需要钱。”人又说管仲命好,谁知管仲也一脸坦然:“这没什么啊,我家穷,我比他更缺钱。”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进攻的时候管仲躲在后面,撤退的时候跑得最快。人们又看不下去了,去跟鲍叔牙说,管仲不够朋友,贪生怕死见利忘义不可交也。鲍叔牙答:“管仲是因为家里有老娘,他爸又死得早,他怕他也死了,老娘没人养。”

要解释,这事儿会没完没了。鲍叔牙不凡处,便在于他不在乎管仲会不会辜负他的信任,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一个冤大头。而管仲呢,同样不凡,管仲的不凡之处在于,他不解释。但这些事是管仲自述的,一般人呢,像这种事儿,即便做得出来,也不会记下来。即使记下来,也要为自己解释几句,比如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等等。但管仲不解释,既没对鲍叔牙解释,自然也不会对世人解释。

管仲为什么不解释?因为他觉得没错。但如果鲍叔牙不理解呢?不理解就别做朋友。万一天下人都不理解呢?——那就奇怪了,我为什么要天下人理解?

的确,由于认知范畴所限,有很多事情没法解释,也没必要解释。你解释了,人家也不懂。

(王传生荐自《今晚报》)

责编:天翼

作者:狄青
来源:《今日文摘》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