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者

牺牲,名词,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现在,我们用“牺牲”一词,指为了某人或某事,而放弃自己的需求或利益。

“牺牲者”,原本是一个褒义词,在战争的年代,我们往往歌颂那些先烈们,如刘胡兰、董存瑞,为了革命的事业而“光荣牺牲”了,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然而,今天,在和平的年代,“牺牲者”这三个字,有了其他的含义和意味。


那些无谓的牺牲

1、中国式绝望主妇

琳姐,是所有人眼里的“贤妻良母”,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每个周末至少有1天都是穿上旧衣服,在家里清洁、打扫。收入颇丰的老公,也曾建议说请个钟点工吧,但是却被勤俭持家的琳姐拒绝了:“我可以干,干嘛浪费这个钱呢?再说她们弄得我还不满意呢!”难得购物,也总是先去童装部,然后再看男装,等给孩子、老公买好一身后,大家都累得不行了,“回家吧。我的算了,不买了。”任老公怎么劝,她都不要再买了,说孩子饿了等回家烧饭了,外面的又贵又脏又难吃。

这几天,琳姐快崩溃了,事业有成的老公似乎外面有人了,她愤怒地吼道:“为了这家,我忙里忙外这么些年,我为了什么啊,你现在就这么对我?”老公沉默着,什么都不说,一根烟接着一根烟抽着。看到他什么都不说,正眼也不看自己,琳姐更火了,拿起杯子就狠命摔。“你发什么疯?孩子还在!”老公终于看着她了,只是眼神里面充满了厌恶和难受。琳姐看着吓坏了的儿子,看着墙壁上自己和老公笑得很甜蜜的婚纱照,心中充满了悲伤和绝望……

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贤妻良母”,作为妻子和母亲,甚至儿媳妇、女儿,她都照顾周全了,却独独漏了最重要的人:她自己。在她心中,牺牲掉自己的需要,是一个有德行,至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她看似强大、坚毅,可是,当这个家庭中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她其实是最脆弱的那个,因为那个“她自己”从不曾被好好照料过,甚至一直被忽略、压抑。

对于那句“我这么做都为了什么啊,你现在这么对我?”的控诉,我只想温柔而冷静地对这个自我牺牲的妻子说:“亲爱的,此刻你是怎么对自己的?把自己照顾好了吗?”

2、为儿子而活,不伟大

房祖名说:“基本上我妈,我觉得对我来讲,是牺牲了她的一生吧。就从生我的那一刻,就全部都付在我的身上。她的时间,她所想的,她所有的。即便是现在,她觉得的她今生所有的东西,都会想要说以后都要留给我。”

媒体都这么介绍房祖名口中的妈妈:林凤娇,1953年1月30日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市,20世纪70年代台湾女演员,香港演员成龙的妻子……她主演的《小城故事》荣获第16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大家都熟知且敏感的关键事件:1 、婚外情及私生女。和成龙结婚后,林凤娇常年居住在美国,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小龙女”事件,是对林凤娇婚姻生活最大的否定与讽刺;2 、房祖名吸毒事件。房祖名,曾是林凤娇最大的骄傲,而今,也成为了一个最热门的亲子教育的反省教材。

曾经听闻房祖名要进军娱乐圈的时候,林凤娇曾对着成龙大哭不止:“我已经失去了丈夫,我不想连儿子都失去。”对房祖名而言,他只是选择了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道路,走不走得通再说,反正他想自己试一下。但是,对于母亲林凤娇而言,她曾经所有的名利荣耀,都是在娱乐圈获得的,但是为了婚姻和家庭,她舍去了那一切,包括自己。

她世界的中心不是自己,而是儿子。

为了能帮助儿子事业发展,她搬到北京居住,房祖名身边的工作人员,她都自己仔细挑选,甚至会刻意选一些长相普通的女生,怕儿子被迷惑。房祖名发新专辑的时候,她对着全部媒体一个劲地说:“谢谢你们支持房祖名,谢谢你们照顾我儿子。”还带来亲自准备的500个餐盒,餐盒里是请蛋糕师傅手工制作的甜点,每个餐盒上面都标着儿子新专辑的名称。

她,在为儿子而活,所有的点点滴滴,都围绕着他。对于儿子房祖名而言,这样的母爱伟大,也过于沉重;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却想说,为儿子而活,不伟大,甚至可悲。每一个过于自我牺牲的母亲心底,都有一个被囚禁的不堪承受的自己。

3、酒鬼的女儿爱上“酒鬼”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学案例:Rose有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从小到大,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父亲带着一身酒气回到家,然后打骂家人,第二天酒醒后又一脸忏悔,保证再也不喝多了。Rose痛恨酒,痛恨一切和酒有关的东西,绝对不愿意和“酒鬼”多说上一句话。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连她自己也没料到,最后她竟然嫁给了一个“酒鬼”!Rose说她只是觉得这个人对自己很熟悉很特别,她只是觉得“也许我可以帮助他,可以改变他!”

这个故事里的“酒鬼”,可以替换成“脾气暴躁”、“薄情寡义”、“单亲”、“倔强”、“洁癖”等很有特质的词语。

一切看起来是个“轮回”,其中蕴含着某些心理模式:拯救和被拯救;牺牲者和放纵者;控制和被控制……对于Rose而言,她最熟悉的是母亲的隐忍、牺牲、拯救,最后她也不自觉扮演起了这样的角色。她以为自己可以超越,结果却在这种“家族心结”中失去了自我,远离了幸福。

自我牺牲的背后

上面这三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中,自以为是的牺牲,结果却带来各种不幸。那么,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

1、不堪面对的自我

牺牲,本来是一个褒义词。母亲为了孩子,而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很本能,在大自然界也不乏动物妈妈为了孩子而做出牺牲的举动。但是,当这样的牺牲不是必要的,不是孩子需要的时候,自我牺牲背后往往藏着一个事实:那个不堪面对的自我。

当你只为孩子和老公买衣服,你是否很久没有好好看看镜子里的自己,问问她,我要如何好好装扮你?当你围绕着孩子的学业和事业时,你是否忘记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当你为了这个家含辛茹苦,痛苦而畸形地活着时,你是否很久没有听到自己爽朗的笑声了?

你,丢了自己。

2、家族式心理遗传

如果母亲是一个过度自我牺牲的人,女儿在成婚以后,也会不自觉地扮演起牺牲者的角色,并觉得理所当然。

原生家庭中,有很多的心理模式被代代相传着,如暴虐的脾气、超理智的道德捆绑、无畏的自我牺牲……在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些东西,被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刻在你内心深处,却可能还不自知。

3、只是一张“存在感”面具

自我牺牲的人,往往有一种道德优势,她们觉得:“我已经做了自己可以做的全部了。”“我一直在对你们好,我在付出。”“你们怎么对我的,我也管不了。”

对他人,她们普遍存在一种不信任感。她们不相信别人:不相信儿子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前程,不相信丈夫会体贴呵护忠贞不二,不相信这个世界会温柔而仁慈地对自己。

对自己,她们忽略而压抑。没有我,如何找到存在感?自我牺牲!它就像是一张面具,为自己赢得很多同情、赞许、支持,可唯独没有幸福感。

王小波说:“人,活在这个世界,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而那些所谓的自我牺深者,她们只是一个空架子,内心则是荒凉与恐怖。

告别牺牲,做自己

无论你是恋人,是妻子,是老师,是上司,是女儿,还是母亲,所有的这些角色要扮演得好,最重要的根基是:做好自己。

你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好有喜怒,有优点有缺点的人,所以做真实的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

1、睁眼遇见自己

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感受自己的呼吸,知道自己还活着,感受自己的生命力。试着去体验那第一缕阳光,体验第一个细微的声音,体验自己的身体。问问自己:“早安,亲爱的!”“睡得还好吗?”“身体,你还好吗?”

向内看,找到自我,运用内在的很多资源。当我们与自我产生联结,就不会死死等拽住其他人或事。

2、“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 

自我,是和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渴望联结在一起的,而非一个空壳。常常问问自己:“亲爱的,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答案也许是:上个厕所,喝杯水,一个人静一下,离开这个房间,深呼吸,抱抱自己……无论答案多么渺小或可笑,都认真地真诚地对待自己,照顾自己。

3、究竟谁离不开谁?

很多“自我牺牲者”会说:“这个家,离不开自己啊!”“儿子,离开我怎么活啊?!”这个世界,谁离开谁都能活,而且,扪心自问:“究竟谁离不开谁?”

没有自我的“自我牺牲者”,往往离不开那个“被牺牲者”,如林凤娇离不开房祖名,贤妻良母离不开家。

认识到这个真相的你我,是否会更懂得珍惜自我,善待自我。

此刻,你决定为自己做些什么?


本文作者:闻锦玉,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心理专栏作家。

擅长领域:婚恋情感、家庭关系、高考心理调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