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影,没有食材发挥的想象力终将涌向何处?

没有食材发挥的想象力终将涌向别处

由法国、美国、英国三方联合制片的《憨豆特工3》于感恩节前两天在中国上映。

德裔犹太学者潘诺夫斯基在他唯一一篇评讲电影的论文里提到,“电影的诞生中,天然混杂着民间的血腥、艳情、猎奇的基因。”可以说,特工片的存在正是将这些元素改头换面重新整合编码的过程。

事实上,和特工、刑侦、案件有关的大片,英国贡献了不少。因此,当我们细数特工时,逃不开英国人创造的永远西装笔挺、头路清爽、艳福不断的完美男人邦德。时间进入21世纪,不完美的特工形象,如《王牌特工》里的特工学员艾格西横空出世,竟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形象再多变,理论上始终不变的是特工吃饭的本事。阿汤哥更是用他日常健身换来的矫健身躯告诉我们,他主演的《碟中谍》演到60岁也许并不是梦。

睁着无邪的大眼睛从上世纪末一路晃来的憨豆先生,则让人感慨于英国人突破天际的脑洞——也许是食材的匮乏,导致无处释放的想象力被运用在了文化创意产业。英国人的脑洞里就爬出来这个憨态可掬的特工Johnny,尽管我们充分了解在电影里,这样“胡来”的主角也是有主角光环的,但每个小段落的化险为夷,顺利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分分钟就在打英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传统特工片套路的脸。这种自嘲的勇气让人相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憨豆特工3》是一部典型的英国喜剧,延续着对于英国喜剧精髓的传承。这种精髓,英国的著名单身汉、《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在他的《修辞学和纯文学演讲集》里提到过。他的意思是,喜剧感往往是一种错位。所以有的朋友看《憨豆特工3》时笑岔气,有的则觉得一头雾水。笑点的接受与否,主要差异就是你是否能接收到这个错位感。

不同于《王牌特工2》中特工组织一夜之间被悲惨的瓦解,《憨豆特工3》的喜剧特质以这种错位的形式呈现在眼前,会心一笑,不可抑制。

举一个影片里与美食有关的搞笑片段:众所周知,著名的英国菜除了“土豆与炸鱼”和“仰望星空”之外,实在没几道享誉国际叫得出名的菜,联合制片方有法国,所以《憨豆特工3》里倒不缺少美食,但和《罗曼蒂克消亡史》围着餐桌讲事情的调调不同,《憨豆特工3》里美食的待遇真叫人心疼。

东西方文化里,中文被认为是“高语境文化”,英语则被认为是“低语境文化”。同样是吃一条鱼,据说有些地区的餐桌上流传着类似这样的说法:“鱼眼给领导,叫‘高看一眼’;鱼脊给贵客,叫‘中流砥柱’;鱼尾给下属,叫‘委以重任’;鱼鳍给后辈,叫‘展翅高飞’;鱼臀给失意者,叫‘定有后福’……”吃条鱼尚且如此,一桌菜上什么菜式、哪些人吃就够《红楼梦》写好几页纸。而低语境文化里,这一桌海鲜佳肴纯粹给胡闹的Johnny当了炮灰。说起来,就和我们草头里加高粱酒翻炒更添香味一样,法国人很喜欢在烹制海鲜时加入红酒或者干邑等酒类增味。不过Johnny出马,让人知道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于是,你看到了一幕奇景:在法国蔚蓝海岸高雅的海鲜餐厅的露台上,模仿着法式英语口音,笨手笨脚做红酒焖虾的Johnny,毛手毛脚地把上好食材连同餐厅一起葬送火海。

可以说,《憨豆特工3》的笑料基本建立在“错位”之上,时而笑笑别人,时而笑笑自己。英国导演DavidKerr的态度也在这笑声中鲜明地表达出来,那就是欧洲人对当代社会科技飞速进步的态度并不那么积极乐观。

英国与美国,虽然同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但英美之间文化的承袭与改造却有一种大众化、世俗化的倾向。“007”如果是永远的英伦绅士,那么《碟中谍》里的伊森·亨特出勤时西装笔挺,居家时画风就随机了。而《王牌保镖》里的迈克尔更是和寡言少语的英伦传统特工不一样,嘴炮横飞。

除了人设不同,更为本质的差异在于两种不同文化对于时代潮流的审视与思考。与同期上映的《无敌破坏王2》中迪斯尼对互联网的全面拥抱与讴歌相反,英国或欧洲对于这种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科技侵入生活的不安、抵触已经成为某种惯性。

所以,哪怕这部片子的主角是一个学校退休返聘老教师,看起来学了一些没什么用的“技巧”,而且他所有技能似乎是给一堆低幼年纪的小朋友讲述老派英国特工从伪装到调情的所有技能,但胜利也终将属于穿着中世纪骑士服装,像中世纪的骑士一样,哪怕步履蹒跚,也要救下女主人的Johnny特工。

作者:马圣楠

来源:《食品与生活》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