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 | 燃!中国飞天梦究竟是从哪开始的?

今天是“中国航天日”,

今天,也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

49年前的今天,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东方红,太阳升……”

伴随着《东方红》的乐曲

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

图片来源/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

从“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始,

中国航天科研人员相继创造了

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

为标志的辉煌成就,

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

三大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

中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器

2016 年3月21日,

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瞬间传遍神州大地: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

自2016 年起,

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以纪念中国航天事业的这一伟大成就、

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

进而推动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今天,是第四届“中国航天日”,

主题为“逐梦航天 合作共赢”。

国家航天局发布的2019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

让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

看看“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代号“581”的神秘小组

故事要从20世纪50年代讲起。1958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一个秘密组织成立了,代号为“581”小组,意为1958年的第一号重大任务。进入这个小组的研究人员,什么都不能对外说,包括对家人。

这个任务到底是什么?造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个小组的组长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为什么要成立这个小组呢?就在一年前的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世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说。

名叫“东方红一号”

1967年,中国正式将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发射时间定为1970年。

那个年代,中国的物质资源匮乏,科学技术落后,卫星研制的工作非常艰苦——没有计算机,只能用手摇计算器甚至算盘来计算;发动机测试室是由厕所改装的;控制火箭星箭分离的定时装置,是一只小台钟改装的;火箭点火装置是将手电筒的小灯泡敲碎,取出灯丝裹上硝化棉制成的;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打气筒将推进剂压入贮箱中 …… 但这些都没有阻拦住科学家们的脚步,火箭卫星研制工作按计划进行。

爬上“火药桶”

一切准备就绪,时间来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前——4月24日18点30分左右,一位在运载火箭旁值守的战士,听到了一串咕咕噜噜的声音,好像是第二级火箭上的一个小东西掉了下来。仔细寻找后,他终于把它找到了,原来是个弹簧垫圈。

一个小小的多余物,就可能导致整个发射的失败。这个弹簧垫圈到底是多余物,还是设备上脱落下来的?还有其他多余物吗?于是,科研人员韩厚健等人,立即爬上临时架设的工作梯,开始对火箭进行全身检查。

火箭当时处于待发状态,燃料已经加注完毕,上百个火工品也都装好了。这时的火箭就像一个“火药桶”,一丁点火花儿、一次撞击、一个不注意都有可能造成爆炸。“塔架上安静极了,我上梯子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韩厚健后来回忆说。

由于直径8毫米的弹簧垫圈只有气瓶装置组使用,科研人员准备直接对它们进行检查。结果,打开舱门一看,每个气瓶组上的弹簧垫圈都完好无损,舱内也没有其他多余物。“那个掉下来的弹簧垫圈肯定是一个多余物,火箭没问题!”大家这才放下心来。

当他们排除隐患回来时,已过了19点。两个半小时后,21点35分,一声巨响,长征一号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

中国航天的“灯塔”

目前,中国卫星研制与发射能力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稳定围绕地球飞行并正在工作的卫星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也就是说,我们的航天科学家能够把更大的航天器以更快的速度发射到太空中,在我们星空中有非常多的卫星在为我们服务。

如今,东方红一号已完成了使命,停止了工作,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望远镜看到它在宇宙中的身影。它就像是中国航天的“灯塔”,照亮了航天事业后继者前进的道路。而科研人员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