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名将潘美的千古奇冤?

大宋名将潘美的千古奇冤

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在历史的长河里,那些曾经中流击楫的人物早已远去,留下的身后之名却褒贬不一。一统六国的秦始皇,被儒生称为暴君;雄才大略的曹操,因一部《三国演义》成了“奸相”的代名词;而在民间传说中最冤的,莫过于北宋名将潘美。这位在北宋开国之时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名将,在家喻户晓的英雄传奇《杨家将》中。被描述成一个一无是处、坏事做尽最终恶有恶报的奸臣。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潘仁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他才疏学浅,全因女儿是皇帝宠妃,倚仗裙带关系才做了国丈,又对杨七郎失手打死儿子潘豹之事怀恨在心,一心要害杨家满门。后来终于找到了机会,在金沙滩一战中,坐视杨家将大军被围,乱箭射死突围求救的杨七郎,致使第一代杨家将老令公撞死李陵碑,几个随军出征的儿子也伤亡惨重。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杨六郎告了御状,在青天包拯的帮助下,几经周折定了潘仁美的罪,皇帝却还是被潘妃枕头风一吹,饶过了潘仁美的罪行,只让他告老还乡,做个乡里富翁。好在演义小说中坏人总是恶有恶报:身负血海深仇的杨六郎最终在黑松林手刃仇人,奸臣最终受到了该有的惩罚。

喜欢杨家将的人们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这位几乎可以算作杨家将故事中第一奸臣的潘仁美,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一位怎样的人物。是否真的就如演义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十恶不赦。然而,在煌煌史册上,潘仁美的原型人物潘美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臣。他不仅擅长行军打仗。立下过赫赫军功,在治国理政中也很有一套,甚至还深谙君臣相处之道。

潘美是北宋开国名将之一,宋太祖还在后周做殿前都点检的时候就与其交好。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的宋太祖派去后周朝廷宣旨夺权的就是潘美,足见太祖对他的信任。北宋统一战争中,潘美追随宋太祖,身经百战,屡立功勋。在疑心甚重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表演中,他是唯一保住了兵权的将军。毫无疑问,在北宋开国众多名将里,潘美是最受皇帝信任的那位。

论行军打仗,运筹帷幄,身先士卒,潘美也是宋初绝无仅有的名将。功绩比杨业有过之而无不及。北宋攻灭南汉,平定江南,征伐北汉,潘美都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立下赫赫战功。征讨南唐至秦淮河时,渡江船只没有备齐,军机却不可延误,潘美身先士卒,率先涉水渡江,大败南唐军队,威名远扬。

能够取得皇帝信任,跟潘美为人仁厚也分不开。宋太祖夺取后周政权,入主后宫时,宫里的人抱着后周世宗柴荣的幼子前来拜见。身边大臣建议宋太祖斩草除根,杀掉这个幼子。宋太祖犹豫不决向潘美问询,潘美回答说:“我原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了这个孩子,就有负于故主;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言语暗示十分明显,宋太祖明白了他的意思,感慨说:“继承了人家的皇位,再杀了人家的儿子,我也不忍心。”于是把皇子送给潘美做侄子。此子后来改名潘惟吉,在潘美庇护下平安长大。

宋朝皇帝给潘美的死后哀荣,也是他作为名将戎马一生的最好证明。潘美去世后,被追赠为中书令,谥“武惠”。后世又屡次加封为郑王,配飨宋太宗太庙。死后封王,几乎可算作是封建帝王时代给予异姓功臣的最高荣耀。

那么,杨业之死到底是怎么回事?潘仁美,或者说潘美跟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关系?

宋太宗雍熙三年。赵光义以为辽国国君新亡,幼主继位,朝局不稳,想要趁机光复燕云十六州,下诏命潘美为主帅出师北伐,并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宋军连战连捷,攻下四州,并奉命在辽国军队大肆反扑之前将四州百姓迁入宋境。为保证百姓安全。杨业向主帅潘美建议。在撤退的必经之路石碣谷口布下强弩手千人,用骑兵在中路支援,保护百姓撤退,阻挡追击而来的辽国军队。但监军王侁却以为宋军有精兵数万,不如堂堂正正迎击敌军,杨业无奈领军出击,果然大败,本应在谷口支援的潘美大军却在王侁的胁迫下撤退了。杨业力战兵败。又无援军,被辽军俘虏后,绝食而亡。

杨业死后,辽军统帅耶律斜轸砍下他的首级,先是送到漠北辽国王庭请赏,随后传首九边,向本国臣民夸功。也震慑宋国臣民。这样的惨败和羞辱激怒了赵光义。他追封杨业为太尉、大同节度使。以表彰杨业宁死不降的气节。同时追究此次兵败的主要负责人潘美和王优。赵光义的处置是公平的,潘美作为主帅被降级留任,勒令戴罪立功;不懂军事却肆意妄为的监军王侁被削职为民,流放登州。

很明显,从事实真相和事后惩处来看,杨业之死。无论如何潘美都不应该负主要责任,那这口黑锅是怎么扣到潘美头上的呢?

这又涉及到北宋的另一位名人,苏东坡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辙。

苏辙曾奉命出使辽国,在路过百姓为纪念杨业而修建的庙宇时,写了这样一首诗:“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删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诗中将杨业比作西晋时期除三害的名臣周处,将潘美比作迫害周处的奸臣司马彤,主张杀了潘美以谢天下,告慰忠魂。

作为名人,苏辙的观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都非常大。许多人在读过诗之后就先入为主,把潘美当作了罪魁祸首,在之后的演义、话本、戏剧中,这口黑锅不仅一直牢牢扣在潘美头上,还愈演愈烈,演变出前文所述一部完整的“潘杨恩仇录”,甚至由此衍生出流传至今的“潘杨不婚”的说法。

而持“潘美害死杨业”观点的人。理由无非两点:第一,潘美人品不佳,嫉贤妒能,常常利用职权和上司的身份掣肘杨业,两人积怨已久。第二,潘美是外戚,皇帝后宫有潘家的女儿,可以通过裙带关系向皇帝进谗言,陷害忠良。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奸妃”是最让人痛恨的。但翻开史书,这两条理由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潘美曾率军攻打过北汉,但从未与当时在北汉做大将的杨业交手,因此并无宿怨,杨业作为北汉降将,在大宋征战八年,其中七年都在潘美麾下,也没有留下二人不和的记载,相反,从宋军战功来推测,二人合作相当默契。另外,潘美虽然的确算是外戚,但并无裙带关系一说。史书记载,潘美的孙女儿嫁给了还是王爷的宋真宗,这个女孩儿红颜薄命,在宋真宗登基之前就逝世了,皇后的名头也是追封的。“奸妃进谗”一说,显然子虚乌有。

如果一定要说潘美有错,那他只能是错在没能顶住监军王侁的压力,最终撤军,导致杨业孤军无援。但南北两宋时期,崇文抑武之风甚重,前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有惊惧而死的名将狄青,冤杀的英雄岳飞。王优名为监军,实际权力却凌驾在潘美之上,他执意撤军,潘美也无可奈何。这一点,从宋太宗问罪时,重点惩处王优也能看出一二。

至于为何是潘美背了这黑锅,我们只能猜测,或许是潘美名气太大。再加上文人的笔墨渲染与民间传说的演绎,奸臣形象就此固化下来。

就这样,潘美与庞太师、陈世美一起,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反派,历史与他们开了个玩笑,本是贤臣名将的他,却与秦桧、高俅同列,受万人唾骂,这样的结局,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作者:琴泽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