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尤溪闽中秘境里最美的秋天

福建尤溪闽中秘境里最美的秋天

福建尤溪,朱子故里,在梯田银杏的浪漫美景中,散发的是崇文尚学的人文气息;“山中理窟”的古朴民居里,蕴藏着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这里既是大山深处,也是文化福地。

尤溪地处闽中山区,四面夹山。唯有一条名叫“尤溪”的闽江支流穿城而过,是福建首个“千年古县”,也是南宋巨儒朱熹的诞生地。这位圣人既将崇文重教的理念植入了尤溪人的心中,也让他们能以“朱子故里”的名头向外界夸耀。

历史上,北宋名臣蔡襄的后世孙蔡长看中尤溪的好山好水,携家移居位于县城东北部的桂峰村。蔡氏族人崇文尚学,屡中功名,同时在村内铺设道路,遍植桂树,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山中理窟”。时至今日,桂峰村仍有福建境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高低错落的黑瓦黄墙更是最让人难忘的“闽中印象”。

山连山的尤溪,犹如藏经阁般,不仅拥有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之一的联合乡梯田,还藏着福建最大的龙门场古银杏群,每年秋时银杏叶金光闪闪,美不胜收,成为闽国秋景当之无愧的代表。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唐王朝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成立福建经略军使,“福建”这个名称在历史上首次亮相。而“福建”二字始创不久,也就是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尤溪”就正式建县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偏隅闽中的尤溪.似乎一直是个平平淡淡的小山城,人们披荆斩棘,驱赶野兽.向险恶的高山要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这种情况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发生了改变:1130年五月,一位叫朱松的长乐县官,扶老携幼乘船来到南剑州尤溪躲避兵难。在此期间,朱松寄居在尤溪人郑安道的南溪别墅。同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午时,对于尤溪人来说或许仍是普通的一天。但在城南毓秀峰下、青印溪旁的郑氏馆舍,伴随着数声婴儿的啼哭,一个小娃娃呱呱坠地——他就是朱熹。

在中国儒学思想史上,朱熹(1130~1200年)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一代宗师,所谓“北孔南朱”,他集儒学之大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朱子理学体系,其巨著《四书章句集注》更是元明清三朝科举考试的经典读本。出生后,朱熹在尤溪度过了七年童年朱熹为自己故乡留下的,不只是“朱子故里”的名号,南溪书院、半亩方塘……都是朱熹为尤溪留下的文化历史遗产,世代以来,熏陶着这里的人们,让尤溪成为著名的“理学圣地”。时光,一生中也多次回到尤溪寻亲访友、讲学授徒,并留下了大量的墨宝铭文、手迹板联和诗词歌赋,为这座千年古县奠定了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

朱熹离世37年后,尤溪人民在郑氏馆舍设朱子祠,又扩建讲堂之所,以此祭祀和缅怀他。南宋德祜元年(1275年),宋理宗皇帝为郑氏馆舍御笔亲书“南溪书院”并赐匾额。从此,南溪书院闻名天下,尤溪成了文人笔下的“闽中尼山”“朱子故里”。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水南的朱熹公园内,是全国唯一于诞辰日祭祀朱熹的地方。书院背山面溪、古朴庄严,正堂前的半亩方塘是朱熹幼年读书处,其诗《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即指此处。1498年,尤溪知县方溥在位时,曾组织人们一起扩大方塘的浚深,在塘上建了一个“活水亭”,而且通以石桥,石栏两边花圃、亭廊相接,曲折有致,风景殊胜。

书院左侧的公园内有两株古樟树,名叫“沈郎樟”,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数百年过去了,沈郎樟历经沧桑,但仍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展现出极为顽强的生命力。传说在朱熹幼时,其父在舍馆前的空地上种下了三株樟树,成活了两株,因朱熹乳名为“沈郎”,后人便称这两株樟树为“沈郎樟”。沈郎樟树高达30米左右,胸径达3米。冠幅达到29米,需要6人合围才能抱住,是福建的第一批树王。

对于尤溪人来说,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盛典之一,人们熟读《朱子家训》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空闲时,尤溪人也特别爱去朱熹公园散散步,他们会带着小孩来到南溪书院,拜一拜位于书院正堂中间的朱熹像,教小孩认一认书院楹柱上刻写的“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给他们讲小朱熹向父亲“问天”等故事,而小孩则会缠着大人带他们去半亩方塘喂鱼。如今,半亩方塘的池水依旧清澈见底,池中育有很多五颜六色的鲤鱼,每一只都被尤溪人喂得胖胖的,旁边的沈郎樟也依旧苍劲摩天,郁郁葱葱……

小桥流水,曲巷通幽,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满眼的古民居更是让人旋踵即景,移步换天。这里所说的,是福建境内明清古民居保存最完整的尤溪桂峰村。

桂峰村位于尤溪县洋中镇东北部,海拔550米。坐落于半高山谷地,因遍植桂花树而得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落坐东朝西,依山傍水,前低后高,二溪环绕,体现了典型的“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

桂峰村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宋,距今约有770多年。南宋末期,小朝廷偏安东南,社会日趋没落,蒙古铁骑压境更是让人惶惶不安。面对内忧外患的国运,许多世家子弟萌生了避世求安的念头。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的北宋名臣蔡襄的九世之孙蔡长,发现桂峰附近山川灵秀,便带领儿孙前来披荆斩棘,在今蔡氏祖庙处结庐而居。元朝初年。蔡氏子孙繁衍生息。不断壮大。他们勤读诗书。孜孜不倦,同时大规模地开荒造田,建设村庄,铺设石路。广种桂花,遂改村名为“桂岭”。明中叶,蔡姓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名门望族,时人开始称桂岭为“蔡岭”或“蔡岭头”,正名为“桂峰”。明朝中期至清代乾隆年间(1560~1760年),尤溪至福州的官道经过桂峰,使其成了商贾小贩和达官显贵们往返的中转站,带动了当地商贸的繁荣,被时人誉为“小福州”。

村里的桂峰古民居多建于明清时期,以黑瓦土黄墙为主色调,有些大厝的土黄色墙体上刷了一层白灰,但因时间的冲刷,白灰逐渐淡去,墙体仍旧呈现出原始的土黄色。同时,因为村落依山就势,民居主要分布在村里的三面山坡上,黑瓦黄墙的房屋一层层沿着缓坡向上爬伸,远远望去,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显得恢弘壮观。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光影交错,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与优美的韵律感。目前,桂峰丰保有传统街区建筑群面积2.6万平方米,现存明清古建筑39栋,最早的建于明代后期,数量最多的则是清初古建筑。包括石狮厝、楼坪厅、后门山厝、后门岭厝、下坪待街等等。漫步其间,随处可见斑驳的古墙、逼仄的古巷、典雅的古屋,一路古意浓浓,仿若穿越历史,梦回明清,真可谓“厝厝均有文化,满街皆是历史”。

桂峰素有“山中理窟”的美誉,可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村内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个书斋,历史上出了很多读书人。据村里族谱记载,明清两代的桂峰有进士3名、举人12名、秀才412名,他们崇文尚学,传承和发扬了蔡氏家族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如今,桂峰村人依旧会把读书人写进族谱,或在祖庙、宗祠张贴历年大学生名录,悬挂“父子举人”“兄妹硕士”等牌匾,还常常为小孩举办私塾开蒙礼、农田采摘、收割稻草等实践活动。

有趣的是,桂峰村里有数百株桂花树,常年芳香四溢,尤其是金秋时节,空气中到处飘着淡淡的桂花香,而一年一度的“晒秋”也就正式拉开帷幕。每逢秋收之际,桂峰村民会把辣椒、玉米、地瓜和红白萝卜等农作物,依次晾晒在房前屋后竹木制的晒架或圆匾上。于是,这些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饱经沧桑的明清古民居相映成趣,营造出一幅丰收喜悦的风情画卷,成为尤溪乃至福建秋景的一张亮丽名片。

如今,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云南哈尼梯田和广西龙脊梯田早已闻名天下。与此不同,藏匿在闽中深山密林里的联合梯田,虽然头上挂着“福建最美梯田”的名号,长期以来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北部的联合乡,分布在风景秀丽的金鸡山脚下。从政府所在地联合村起,梯田连接联东、联南、联西、东边、云山、下云、连云等8个村庄.最高海拔近900米,最低110米,垂直落差达700多米,前前后后绵延数十里,面积达到上万亩,既像千军万马般奔腾而来,又如惊天巨浪般汹涌澎湃,气势极为磅礴。

联合乡地处高山,境内崇山峻岭,所有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坡度在15度和75度之间,仅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可达上千级。由于山势太陡,联合梯田以“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居多。

登上金鸡山顶俯瞰联合梯田,只见远山岚气升腾,重峦叠翠,飘带似的梯田从山脚处盘绕上来,线条优美,行云流水,犹如天梯凌空,直通天际。起雾时分,梯田隐没在神秘的云雾之中,朦朦胧胧,别有一番飘逸之美,而一旦云破天开,那一道道如波浪般流动荡漾的梯田,在金光和云彩的层层渲染下。奏响了光影交错的齐鸣协奏曲,往往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联合梯田美在春秋之际,美在“春华秋实”。春耕时节,农民开始往梯田里灌水育苗,他们犁田、砌埂、削壁、灌水,或牛拉,或人牵,身影反射在如镜般的梯田水面上,再加上周围黄墙黛瓦的田间房舍之映衬,像极了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田园画卷,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秋实的日子里,联合梯田那金黄的稻浪随风飘扬,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漫山遍野都是一片金光灿烂,让人赞叹天地有大美,而这些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的金色梯田,终于在此刻化为农人丰收的喜悦,令人感叹尤溪人家的生生不息。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的时节,联合梯田的稻子成熟了,龙门场古银杏群的叶子也渐渐染黄了,这片福建境内最大的银杏群,终于在一年中迎来了其最美的秋天。

龙门场古银杏群位于尤溪西部的中仙乡。据《中仙乡志》记载:“远在宋代年间,龙门场银杏树便遍布全村。数以千计。民间传说,宋时芦附马奉皇命在龙门场炼银,需银杏为佐料,便从京中带来种子播种。”由此可见,龙门场最初是宋代炼银所,村里的古银杏树距今已有800多年。

银杏是我国特产树种,其寿命长久,形体高大挺拔,洁净素雅。是许多中国人心目中的“国树”。龙门场内的银杏树达到350多棵,它们分布在山坡上、山坳间和村落中,形成了“村在树丛中,房在杏树下”的美丽景观。这些银杏树中,有的单株耸立,有的数杆连根,平均胸径0.5米,最大的胸径达1.6米,树高大都在18米以上,可谓是亭亭如盖,遮天蔽日。

如今,龙门场的银杏树金叶片片,在微风中摇曳起伏,蝴蝶状的银杏叶飘乎乎地落在地面上,让人想起泰戈尔的那句诗:“秋天枯黄的叶子,没有什么可唱的,只一声叹息,飘落在那里”。再过不久,飘落的金叶将会覆盖住整个龙门场村。那时,你再步入其中,一定会误以为自己闯进了金碧辉煌的琉璃殿堂,又或者是穿越了由黄金铺就的时光隧道……

作者:陈永怀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