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类脱口秀:还原真实的另一种方式?

吐槽类脱口秀:还原真实的另一种方式

敢说真话,成了吐槽最贴切的代名词。

2017年的第一个季度,伴随着新一轮网络综艺的爆发,许多“老树”开始发新枝。《吐槽大会》第二季共10期,凭借在腾讯视频近14亿次的播放总量,成为了2017年首季网络综艺节目的“当红炸子鸡”。

《吐槽大会》引进自美国喜剧中心的一档电视节目ComedyCentral Roast(《喜剧中心吐槽大会》),以“吐槽文化”为切入点,每期节目都会邀请一位话题名人,让他们接受吐槽和自嘲:每期有一个被吐槽的主咖,现场有7位嘉宾轮流上台互相吐槽,随后再挖苦和讽刺主咖,最后主咖上台还击嘉宾。

脱胎于西方文化并经历了20年本土化历程的脱口秀,已经成为当下网络视频平台与卫视频道共同发力的综艺领域之一。而近年来相继创造收视高点的《吐槽大会》《奇葩说》《火星情报局》等“爆款”综艺,成了脱口秀模式创新的市场领路者。

吐槽的本质是还原真实

1996年,《实话实说》打开了中国内地电视脱口秀的一扇门。

早期,脱口秀的节目质量较依赖于主持人的个人能力与表现风格。崔永元在话题与嘉宾之间穿针引线,瞄准社会热点,直言问题根源,这令《实话实说》在效仿美国《奥普拉·温弗瑞秀》模式的同时,成功塑造了自身独特的品牌。

《实话实说》犀利直接的语言风格,就是“吐槽”的雏形。“实话实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吐槽的本质——用真话去揭示矛盾,暗合观众的心理期许。

《实话实说》曾是央视最成功的谈话类节目之一。但伴随着收视率下滑、节目停播,早期屈指可数的“主持门面”逐渐淡出了脱口秀这块昔日火热的试验田。

随之,崔永元式的真话风格逐渐被新的市场导向所替代:密集的段子输出、挑战三观的互相调侃、频繁穿插的搞怪耍宝,渐渐成为近年来脱口秀节目的“主流”风格。但也因为屡遭诟病,引发了脱口秀制作团队在模式创新上的重新思考。

事实证明,中国版《吐槽大会》以及《暴走大事件》等吐槽类网综,均是借由嘉宾及主持人的直言敢问,输出了受年轻观众喜爱的新锐观点,让综艺节目成为了挖掘明星和社会话题趣味性的秀场。

敢说真话,成了吐槽最贴切的代名词。《吐槽大会》里小沈阳的“过气”、大张伟的“抄袭”、唐国强的“频接代言”、李小璐的“整容传闻”、薛之谦的“唱歌跑调”、曹云金的“师徒不和”,以及凤凰传奇的“乡土气息”,都曾成为当期的吐槽主线。

而爱奇艺播出的《奇葩说》、优酷自制的《暴走法条君》等脱口秀节目中,辩论成了吐槽之外还原真实的另一种方式。明星及辩论达人们通过站边组队,形成了话题矛盾的双方对垒,幽默元素融入到针锋相对的激辩中,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兴奋点,真理也越辩越明。

这两类吐槽类脱口秀节目,近两年异军突起。

节目的“招式”

在目前各大卫视的脱口秀争夺战中,东方卫视的《今晚80后脱口秀》《金星秀》依靠各自锁定的目标群体,以及强大的制作团队,在细分市场取得过不错的收视成绩。

以《金星秀》为例,金星每期30分钟的个人脱口秀表演,成稿文字在1万字左右,10个人的创编团队中有4~5个导演同时还兼任分集编剧。这样的团队支撑着紧张的周播节奏尚显乏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下的脱口秀逐渐沦为段子堆积的“重灾区”。

而无论是明星“互吐”,抑或是名人自黑,互联网环境下的吐槽类脱口秀,作为以明星名人为主体的语言类综艺节目,变相地实现了网友“弹幕体”的真人演绎。与网友进行多维互动,这在《吐槽大会》中,被策划人李诞多次提及。

网友弹幕呼声最高的“张绍刚退出节目”,因嘉宾的屡次调侃及张绍刚本人的自黑,成功地作为一个衍生包袱,被挪用成了节目平台上的二次笑料。弹幕中的网友吐槽与明星嘉宾的吐槽在本质上其实并无二致,这种线上线下融合再造的素材生产模式,深深地影响了脱口秀节目的文本创作,颇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智慧。

在节目主题的设计上,吐槽类脱口秀也不断细分出新的内容。《暴走大事件》依托深受日本二次元文化影响的漫画风格,整合多学科的知识,用轻松幽默的吐槽方式解读社会热点。

这些节目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也间接影响了其他类别脱口秀的形态。《火星情报局》作为混搭型脱口秀的代表,通过引入“特工”与“提交议案”机制,巧妙地将议员之间的精彩讨论变成具备吐槽性质的“互怼”元素。这种情境设置,令制作方收获了巨大的收视人群。

此外,当红的吐槽类脱口秀无一例外地将广告植入变成了一项观众喜闻乐见的包袱展示。《吐槽大会》将某品牌枇杷露解读成“大笑养肺,不笑浪费”,《奇葩说》的冠名广告常常被马东串进总结式的陈词中,而《火星情报局》里的口播广告更是被刘维赏心悦目的舞蹈和说唱取代。化枯燥乏味为喜闻乐见,将槽点挖苦捆绑广告宣传,吐槽类脱口秀中,处处都是可以发挥吐槽功能的素材。

把控“尺度”

吐槽类脱口秀要把控吐槽的“尺度”——偏左会带跑容易情绪化的年轻人,偏右又会因缺少“爆点”而流于泛泛。

实际上,中国脱口秀节目要比美式脱口秀柔和得多。美式脱口秀主持人擅长用讽刺、恶作剧的方式来阐述内容或者刺激嘉宾发言,而中国的脱口秀节目多从嘉宾的角度出发,更为幽默逗趣。

从美国版《吐槽大会》不难看出,许多明星在嘉宾的围攻中变得骑虎难下,贾斯汀·比伯就曾在节目中因嘉宾吐槽表现得过于急躁,最终又不得不在节目中道歉。

相反,在中国,鉴于对内容尺度和效果的把控,一般来说不会出现现场失控的情况。节目制作团队的严谨不逾矩,其实是对明星与观众的双重负责。《吐槽大会》总导演曾表示,“我们不是无底线地人身攻击,而是通过智慧和幽默的方式消解公众人物和观众之间的误会。”

电视评论人、《冷眼看电视》创始者杨智帆在阐释明星参加吐槽类脱口秀的心理时说:“自黑会让观众觉得这个人很真实、很可爱。这就是现在‘路转粉’的明星套路。”

相对于明星的“套路”,一如《奇葩说》制片人马东所言,一档节目什么都可以变,唯有思辨性不能变,如果抛弃了思辨性,只是为了大胆而大胆,那么即便是一档创新的节目,也会很快“被套路”。

企鹅影视自制综艺业务部副总经理邱越说,“在制作节目时,没有人抱着为明星洗白的目的。”

综艺节目可以是轻松休闲、不用太动脑的“下饭综艺”,也可以是能当“饭”的综艺——知识性强、有干货、能给观众提供某方面指导意见。而不论是被定位成“下饭综艺”,抑或是能当“饭”的综艺,节目制作者都要本着表里如一的诚意,奉献给观众坦诚的幽默。这关乎笑声之外,观众甘愿与一款综艺节目达成多少默契与信任。

一些从业者的担忧在于,目前国内脱口秀非即兴表演普遍存在——绝大多数的台词都已经事先写好,并且提前排练过。央视《是真的吗》节目主持人黄西认为:中国脱口秀最需要的不是“松绑”,而是主持人的“修炼”。

一个好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现场的引导者,更是现场节奏的调控者。主持人的综合能力是否全面,对节目的操控把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节目品质和收视率高低。可以说,好的节目主持人是脱口秀成功的关键。

近年来,国内外的知名脱口秀节目基本形成了以主持人为架构核心,幕后文本团队为内容依托,客串明星、常驻嘉宾为话题中心的稳定模式。在目前优秀脱口秀主持人稀缺、新人难以发掘的窘境下,制作团队的内部架构开始发生了层级的跃动。

从美国的知名编剧路易斯·C·K,到国内的电视制作人罗振宇、幕后策划李诞、编剧史航等人的转型就能看出,编剧、幕后制作人走到台前的风潮正成为脱口秀“复兴”的新趋势。

 作者:郑帅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