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白熊”到“大熊猫”:那些你不知道的熊猫往事?

从“黑白熊”到“大熊猫”:那些你不知道的熊猫往事

一个叫戴维的法国人,第一次将大熊猫的名字写进了科学史

即便在今天,从雅安市区驱车前往宝兴县蜂桶寨,也需要近两个小时车程。在这个山川秀丽、树木葱茏的地方,有一个叫邓池沟的小村子,这里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式的、砖木结构的天主教堂。

约150年前,这座教堂居住着一位名叫阿尔芒·戴维的法国人。1862年,戴维来到中国,先后在中国北京和四川雅安宝兴地区传教。作为一位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他还十分热爱科研和探险。

戴维一生酷爱动植物研究,在中国生活的12年,成为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岁月。在此期间,他写出了《中国之鸟类》《戴维植物志》等著作。其中,在宝兴逗留的近9个月时间里,他收获了极大的惊喜:他第一次科学发现了金丝猴、绿尾虹雉、珙桐(俗称“鸽子花”)等珍贵动植物。

而最为人称道的一次发现是在1869年。那年5月,戴维捉到了一只活体大熊猫,第一次将大熊猫的名字写进了科学史。

从“黑白熊”到新物种

“在戴维科学发现大熊猫之前,我们宝兴人就已经见过大熊猫了。那时候它们会不时跑到村民家里来找吃的,还会舔铁锅,因此人们又叫它‘食铁兽’。”雅安市宝兴县县长唐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彼时,还有人把大熊猫叫作“白熊”“黑白熊”“竹熊”等,都觉得大熊猫温顺可爱,讨人喜欢。

1869年的春天,戴维到深山采集植物标本,路过一个农户家讨水喝,居然发现家里有一张黑白相间的兽皮。戴维从没见过,村民就告诉他这是“黑白熊”,山上就有,不难捉到。

戴维听了非常高兴,便决定跟村民一起寻找这“黑白熊”。他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找到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物种,也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戴维雇用了20名猎人开始搜寻。不久猎人们就送来了第一只“黑白熊”,但遗憾的是,为了便于携带,猎人们先杀死了它。

直到当年5月4日,戴维终于捕捉到一只活体“黑白熊”。他吩咐工匠们在邓池沟天主教堂内做了个大木笼,将“黑白熊”关在木笼里饲养,以便观察、记录它的生活习性。

不久后,戴维得出了结论,认定“黑白熊”是熊的一个新种,在之前的科学史上从没有记载过。于是,他满怀希望要将“黑白熊”带回法国,向世界宣告“黑白熊”的存在。

然而,离开了野外的“黑白熊”并不适应圈养生活,在启程运往巴黎时得病不治而亡。戴维只好把“黑白熊”的皮剥了下来制成模式标本,并写下多篇关于“黑白熊”的研究资料,交给了当时的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

1869年的夏天,大熊猫模式标本完好抵达巴黎,戴维的论文很快引起了关注,标本也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慕名前来参观的巴黎人络绎不绝。

爱德华兹又对“黑白熊”标本进行研究鉴定,认为“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大猫熊”(Panda),并宣布命名人仍是戴维。该鉴定报告发表于1869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山林的大熊猫进入了人类文明的视野。

西方偷猎者来了

“大熊猫在西方亮相之后,人们被这一新物种深深吸引,但世界各地的狩猎者也都开始来四川寻找大熊猫。”雅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孟水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那个时期,俄国、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国狩猎者的足迹遍布整个四川。

对大熊猫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据史料记载,1891年至1894年期间,俄国波丹宁和贝雷佐夫斯基在四川西北部寻找大熊猫,并获得一张大熊猫皮,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1910年,德国人韦歌尔德在四川汶川获得一只幼年大熊猫,也许是因为当时资讯传播的局限,他一度被称为第一个拥有活体大熊猫的西方人。但这只大熊猫不久后也死了,韦歌尔德将其做成标本带回德国,保存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

上世纪20年代,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长子小西奥多·罗斯福和次子科密特·罗斯福,也来到四川,加入到搜捕大熊猫的行列。

根据《宝兴县志》和罗斯福兄弟1929年出版的《追踪大熊猫》记载,1926年,罗斯福兄弟来到四川宝兴,以捕猎独角兽为名,暗中进行大熊猫盗猎活动。兄弟两人很快就成功捕获了一只大熊猫,并偷偷运往美国。

不幸的是,这只大熊猫在漫长的运输途中染病死亡,罗斯福兄弟只好将它制成了标本,这一标本至今仍被收藏于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中。

1928年,心有不甘的罗斯福兄弟俩再次来到了宝兴县。为掩人耳目,他们对外仍然宣称是在捕猎独角兽,还找来了当地老百姓做向导。但当地百姓发现了他们在捕猎大熊猫后,立即将两人驱逐。

“后来两人辗转来到了凉山越西县,发现了一只成年大熊猫,但这只大熊猫太大了,很凶猛,罗斯福兄弟就举枪射杀了它。”孟水明说。

《追踪大熊猫》中关于猎杀大熊猫的段落如此写道:“熊猫越跑越远,我俩同时对它的背影开枪,都打中了。它倒了下去,又爬起来跑进丛林里。但我们知道,它逃不掉了。”

这是见诸文字记载的西方人猎杀大熊猫的第一例。此后,又有更多的西方探险家将枪口对准了大熊猫。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人赛奇和谢尔登、德国人谢弗、英国人布罗克赫斯特等,都有射杀大熊猫的记录。但他们都未能将活体大熊猫运回本国。

“熊猫夫人”露丝

“直到1936年,一位名叫露丝的美国妇人,才将一只大熊猫偷渡去美国。而这只熊猫也来自宝兴。”孟水明说。

美国人露丝·哈克尼斯是热衷探险的科学家威廉·哈克尼斯的新婚妻子。在丈夫不幸病逝于上海后,露丝踏着丈夫的足迹来到中国,寻找大熊猫。

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人杨昆廷牵头为露丝组织了一支探险队。探险队寻找了整整两个月却一无所获,直到来到宝兴夹金山草坡。

在露丝的《夫人和熊猫》一书中她写道:“当时天气很冷,我都被冻麻了。突然,从一个枯树洞里传来类似婴儿啼哭的声音,杨昆廷手捧一只肉乎乎的、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过来,我惊呆了,一动也没动。”

露丝把它抱在怀里,简直无法相信这就是大熊猫。她认为它是个“小女孩”,也为了表示对杨的感谢,就用杨妻的名字为它取名为“苏琳”。

回到上海后,露丝精心照料小“苏琳”,甚至在半夜抱着它去看急诊。“苏琳”的名声越来越大,露丝决定带“苏琳”回美国。

在朋友帮助下,她获得了动物出境许可证,上面填着要带走的是一只“形状奇异的哈巴狗”。露丝将“苏琳”装进一只柳条筐,顺利通过海关,登上“麦金莱总统”号客轮,离开了中国。

“苏琳”于1936年12月18日抵达美国旧金山。后来,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以8750美元买下了“苏琳”,公开展出。美国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看大熊猫,包括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有动物学家公开宣称:“大熊猫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动物”。

为了给“苏琳”找个伴侣,1937年8月,露丝再次来到中国寻找熊猫。12月,露丝从成都的猎人手中买到一只大熊猫“美美”,并于1938年将“美美”运回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可实际上,由于事先未能对“美美”的性别进行科学认定,“苏琳”迎来的“新娘”,居然是和自己一样的雄性大熊猫。

1938年年初,依然是在杨昆廷的帮助下,露丝再次捕获了一只成年熊猫与一只幼崽,并为幼崽命名“苏森”。同年6月,杨昆廷在四川成都开枪打死了那只被捕获的成年熊猫。

见此情景,露丝意识到“捕捉熊猫”是伤害动物的行为,于是决定将“苏森”放归大自然。

1997年,露丝的墓被人们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公墓地发现,大家为她立了一块碑,上写“熊猫夫人露丝·哈克尼斯”。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6年到1946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超过16只,流往西方博物馆的大熊猫标本多达70余具。

抢救“戴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十分重视大熊猫的保护,而且我们宝兴人对大熊猫也充满感情。”唐柯告诉本刊记者。

尤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对大熊猫“戴丽”的救护。

2001年2月26日下午,正在宝兴县海拔2200多米的锅巴岩矿山修路的孙树强和杨勇,突然看到一只大熊猫幼崽从竹林里一瘸一拐地走了出来。他俩立即走过去察看,发现大熊猫身上血迹斑斑,多处受伤。孙树强和杨勇正想救它,一辆卡车飞驰而过,大熊猫幼崽受到惊吓跑没了影。

随后,两人将这一情况报告了有关部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迅即开始上山寻找,但当天并无所获。第二天,管理处又组织数十人进行拉网式寻找,终于在一棵松树上找到了受伤的大熊猫。而此时,大熊猫已经奄奄一息。

他们立即将大熊猫紧急送往宝兴县医院进行抢救。医务人员从下午2点开始,一直抢救到次日凌晨5点多,来自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大)的两位畜牧兽医专家也专程从雅安市区连夜驱车赶到宝兴,终于使大熊猫脱离了生命危险。

然而,这只大熊猫虽然进食正常但伤情还不见好转,左后肢骨头断裂仍不能行走。没过几天,就被紧急送往川农大畜牧兽医院救治,经多位专家会诊,决定做截肢手术。

这是一场没有先例的截肢手术,大熊猫又是极其珍贵的动物,医生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成功完成了截肢手术。为防止被缝合伤口的感染,当时只能将大熊猫暂且关在一个笼子里,保护区的饲养员与川农大的学生24小时不间断值班,2小时换一班,十分辛苦。

之后,这只被命名为“戴丽”的大熊猫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生活得无忧无虑。少了一只脚,它照样四处活动,高兴了还能爬上高高的大树,以此证明自己不比别的大熊猫差。身体完全康复后,它还参加了在养大熊猫的繁殖,为这个古老种群的繁衍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唐柯告诉本刊记者,实际上,凡是在“保护区”饲养的大熊猫,都是因为受伤或其他原因失去自我生存的能力,由管理人员和当地老百姓从山上救护下来的,甚至包括有些跨国“出访”的大熊猫。老百姓才是救助大熊猫的英雄。

前往美国的“玲玲”是宝兴县硗碛藏乡蚂蝗沟王兴泰救护的,“兴兴”是宝兴县盐井乡丁洪、马勇救护的;客居日本的“兰兰”是宝兴县盐井乡张晓光救护的,“康康”是宝兴县陇东乡徐洪章救护的,“欢欢”是宝兴县硗碛藏乡杨明才救护的……

“现在,我们宝兴的老乡家偶尔也会有野生大熊猫拜访,我们与大熊猫一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责任和义务共同保护和发展好养育我们的这方热土。”说这话的时候,唐柯站在邓池沟教堂的天井中间,旁边则立着一座纪念戴维的雕像。

如今,邓池沟教堂的一部分已作为大熊猫科普博物馆,展示着雅安宝兴大熊猫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山林依旧像150年前那样郁郁葱葱,蓝天白云依然,间或,有微风吹过。

 作者:陈振华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