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破除“流量”迷信了

是时候破除“流量”迷信了

2018年已然过半,与炎热的暑气一起消退的,还有人们对流量明星们的消费热情。多部“流量明星+IP”的影视剧项目败走麦城,真人选秀节目中的流量型选手引发争议,曾经吸引人们眼球的卖点,逐渐变成了被诟病的焦点。

一方面,流量明星产生的粉丝经济成为商家逐利的筹码,另一方面,大量负面评价使这一类群体口碑下滑,成为空有人气却毫无实力的代表。这样的印象,折射出当下市场正在经历着从娱乐狂欢到回归理性的过程。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成就了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信息的透明化则让每个明星的各项数据一目了然。无论专业人士、粉丝还是普通大众,都能轻易查看到他们的数据排名情况。当网络上的热度转化成可见的数据时,评价明星是否当红的标准除了专业实力、大众认可,又增加了流量数据这一指标,“流量明星”应运而生。

流量明星是大数据时代注意力经济下的特有产物。与一般明星不同,他们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自带数据“流量”热度,其粉丝群体不仅有强大的消费能力,还会有意识地创造流量价值。

他们也是各网站热门搜索的常客,微博粉丝关注数至少千万以上量级;其参演的影视作品大多会获得较高的关注与讨论热度;参加的新媒体直播往往人气爆棚,甚至造成网路瘫痪;代言的品牌商品销量大涨,有他们做封面的杂志很快售罄……这些数据所意味着的强大的商业价值,让影视制片方、综艺节目组和广告商们趋之若鹜。

当下国内与明星相关的大数据指数,较受关注的有百度指数、艺人新媒体指数、明星势力榜指数等,粉丝可以通过示爱、献花、贴吧、转、评、赞、打榜等多种方式,完成对自己喜爱艺人的数据支持。

由于部分数据指数定时公布,并且会按明星的综合排名顺序予以奖励,所以粉丝对各种数据的投票参与度也空前高涨。

在这些榜单中,实力过硬的演员不一定名列前茅,而有粉丝拼数据的流量明星们往往更具优势。不管是否接受,明星及其经纪公司都越来越正视数据带给自己的加成。数据攀比的现象也随之而生。

对于数据流量的盲目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行业产生了不良影响。几乎每个明星的粉丝都会组织网投组、打榜组等支持明星数据与流量的网络小组。为了数据好看,经纪公司也会花钱操作,用买来的数据水军营造虚假繁荣,以向资方证明自己艺人的商业价值。

除去官方手段,粉丝在艺人数据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流量明星们,说是“被粉丝供养”也不为过。

曾几何时,能够搭上流量明星的顺风车,成为投资方炫耀的资本,也是其招揽资本、消费热度的王牌。电影《爵迹》从筹备起,就充分利用了新媒体优势为电影选角造势,通过流量明星的粉丝,做出了惊人的网络数据效果。

2015年4月,微博上发起的“明年夏天,给你最疯狂的梦境”活动正式拉开了一场制片方、导演、粉丝与明星间的选角大战,微博上各家明星粉丝,为了让自己的偶像能出演电影,陷入了疯狂的推荐过程。以“我家爱豆演爵迹”为关键词的帖子铺天盖地,各家粉丝都在极力推荐自家艺人。

一部电影主要角色演员还未公布,就利用明星效应让大量粉丝投入到电影营销中,造成巨大的新媒体话题量,可以说是赚足了流量明星的眼球效应。影视剧这种炒作话题提升热度的营销方法,成为一时的风潮。

《爵迹》最终确定主演的微博粉丝,在当时就超过2.25亿人。上映后前两周内,电影相关话题始终高居微博热议榜前三,微博热议指数日均45.9万。2016年9月30日至10月19日,相关微博话题阅读数达8.5亿。

然而,一部电影的真正成功,需要大众的认可,光靠粉丝刷流量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发现,即使聚集了众多流量明星,也无法挽回《爵迹》在口碑与票房上的颓势。

2017年暑期档上映的大制作IP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从选角阶段就开始“溜粉”,在确定了女主角演员之后,对大众展开了男主角的投票调查,创造了该片宣传的第一波网络热度,结果最后出演的却不是投票最高的男星,而是一名流量明星。

影片上映后,口碑下滑,流量明星粉丝为了支持票房,以大量“锁场”“填场”等方式人为扰乱市场秩序,最终引发了与院线之间的矛盾。不少影院开始以“机器故障”等原因实行“反锁场”,取消放映场次,强制退票。粉丝电影需要靠“锁场”保票房,也从侧面证明了依靠流量明星的粉丝电影似已风光不再。

资本为了抢夺流量红利,不惜以天价片酬作为砝码,剧组的大量经费都用在了明星个人身上,编剧、服化道等投入被挤压,作品质量可想而知。而一些年轻的流量明星基本功还没有练扎实,就被资本推向前台,无法胜任所饰角色的表演,自然就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可。

2018年更有多位流量明星集体失灵,大IP也开始哑火。《甜蜜暴击》《武动乾坤》等在选角初期就以流量明星引发关注的电视剧,不仅口碑不佳,收视率也不尽如人意。即使有流量明星参演。也挽救不了暑期档电影《欧洲攻略》的票房。某火爆网络的真人选秀节目,其人气选手在收获流量的同时,也有因实力不足而广受批评的现象存在。

其中,对艺人流量与数据毫无节制的追捧,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效应,粉丝为捧自己偶像而大规模集资的事被披露,粉丝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为了遏制这一现象,一系列针对综艺节目的整改措施陆续出台,其中就有涉及对时下火热的真人选秀网络综艺里出现的投票、PK等环节的规范问题,是时候正视唯流量论带来的恶果了。

这种虚假流量光环下产生的盲目自信,会影响投资方的判断,对明星消费产生偏差。经纪公司为了让艺人看起来像“流量”。往往会动些“歪”心思——数据可以造假,粉丝量可以买卖。评论可以买水军,看似漂亮的成绩单里却隐藏着很大水分。而投资方、制片方、品牌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深究数据的真实性,只想着怎么能挣快钱。

实力不行,流量来凑,数据成为了部分流量明星的遮羞布。但随着影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不再是票房、收视灵药,即使数据好看,这泡沫下的虚假繁荣也有可能不会转化成真金白银。

即使在大众层面上该明星的实力口碑褒贬不一,打了“鸡血”做数据的粉丝们仍能为流量明星们营造出一座数据的空中花园。经纪公司再以此为依据争取资源,而投资方、品牌商往往也抱着挣快钱的想法,两者一拍即合,而忽略了最应该重视的影视剧本身的内容品质。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流量明星几乎和失败的作品画上等号。

实际上。人们对流量明星的消费正日趋理智,越来越专注于内容本身而非靠流量吸引观众的作品,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产业要同归良性发展,当务之急还是要破除对流量的迷信,回归影视剧内容本身,关注艺人本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谈论流量明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其背后的资本博弈。娱乐圈新陈代谢是历史的必然,只要还有利可图,就会有更多的网络红人、流量明星被推出;但大众的反感、行业的重负,注定了这条路无法长远。

作者:康婕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