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机械扫雷方式是地雷的克星?

【地雷的克星】①

概述

提起地雷人们并不陌生,凡是看过电影《地雷战》的读者,对地雷在游击战中所显的神威一定印象深刻。但那是明日黄花了,现代地雷已发展成一个庞大家族,品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抗登陆水雷(专用于浅水区域)和反直升机地雷,构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障碍体系。尤其是可撒布地雷的发展,使地雷成为可机动布撇的武器,直升机布雷、火箭(炮)布雷等布雷系统可瞬时在不同距离的地域上构建雷场或雷群,让敌人随时尝到地雷的厉害。地雷战也不再局限于游击战的范畴,在陆战任何作战样式和作战类型中都可能出现地雷战。例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据外军军事专家记述,美军被毁伤的坦克中约56%、1100余辆,人员伤亡的10%、约6万余人均是地雷所致。再如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中,唯一被我军击毁的苏军当时最先进的T-62式坦克就是地雷的功劳。近二十年,无论是国际上的武装冲突还是国内的边境保卫战,地雷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地雷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雷害),联合国因此发起限制地雷使用的活动,并制定了禁雷公约。

地雷这么厉害,是不是任其横行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相依,地雷也有它的克星。

冷兵器时代,地雷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规模也不大,防雷主要是绕着走或依靠简单的排雷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陆战之王坦克的大量使用,促进了地雷和地雷战的大发展。坦克部队的进攻,往往在地雷场面前被迟滞甚至瓦解,可以说机动和反机动首次作为重大军事课题摆在军事家面前,扫雷器材也就应运而出,逐步发展起来,最早出现的是机械扫雷器(二战后期)。

机械扫雷器是针对地雷一般设置于地面或浅地下(一般不超过10厘米)的特点研制的。按结构和作用原理主要分为挖掘式(扫雷犁)、滚压式(扫雷滚)和打击式(链锤式)。按扫雷宽度分为全宽式和车辙式。无论哪一种扫雷器均挂装在坦克或专用车辆前面,借助挂装车辆的动力进行扫雷。挖掘式适于在相对平整、土壤比较松软的地面上(如耕地、沙土地)使用;滚压式则适用于土壤比较硬实的地面,如冻土地和卵石比较多的;而打击式主要用于松软地面或卵石不大的地面上扫雷。三种扫雷器各有千秋,它们是如何扫雷的呢?我们来介绍一下各类中的代表。

“伶牙利齿”的扫雷犁

凡关注伊拉克战争的读者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在美军坦克部队中,通常有一辆前面安装有“人”字形钢板,其上带有很多齿的扫雷坦克打头阵,这个带齿的东东就是扫雷犁。

安装在专用扫雷车上的扫雷犁主要由仿形机构、主犁、副犁、副犁回转机构、推架、行军固定器、升降(油缸)机构、犁齿和固定座组成。安装在主战坦克上的扫雷犁一般是车辙式,也有全宽式。由于主战坦克的重要指标是机动性,因此要求扫雷犁的结构尽量简单,往往不安装自动仿形机构,多采用手动方式控制扫雷犁的升降。有的扫雷犁安装有快速解脱机构,一旦完成扫雷任务可快速解脱,恢复主战坦克的机动性。

自动仿形机构的作用是感知地面起伏状态,并将信息传输给主控计算机,由此指令液压系统控制扫雷犁体的升降,保持扫雷犁设定的入土深度,以提高扫雷犁作业的质量,专业术语为“提高扫雷率”。

副犁的作用是增加扫雷犁的宽度。因为在非作业状态下,主犁的宽度不能超过所载车辆的宽度,否则会超宽,不便运输。扫雷作业时,副犁自动展开以增加扫雷宽度。下面介绍一下扫雷犁的作业过程。

当操作手接到扫雷作业的指令后,操作手根据地雷是埋设的还是地面的来设定扫雷犁的入土深度,然后开动车辆以3~7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扫雷犁则按设定的入土深度下降至设定值(例如地表下15厘米),在扫雷过程中将始终保持这个值,同时堆起的土和地雷通过犁体被排到两侧以外,扫雷犁通过的地域便成为安全通道。全宽式扫雷犁的扫雷宽度一般在4米左右,车辙式的一般为两条宽0.8~1米的通道,满足车辆履带或车轮通过即可。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问:扫雷犁在扫雷过程中,地雷是怎样被排除到通道以外的,这主要取决于两项关键技术。

仿形技术仿形机构前面有~个像滑板的板子,装在扫雷犁的前面,通过其上的角度传感器感知地面的起伏变化。假如前面有个土包,板子就会上昂,其角度量信息传到主控计算机,计算机指令液压系统控制犁体的提升,反之亦然。通过这个技术,扫雷犁就可以按设定的入土深度(分为几种深度)进行定深扫雷,避免了扫雷犁的空犁或深犁。

犁体的弧度技术和“人”字形夹角技术仔细观察主犁,您会发现主犁的形状不是平面,而是有一定的弧度,并呈“人”字形展开。不要小看这个设计,它可是科技人员经过多次研究试验而总结的成果,对于顺利排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土和地雷在经过犁体时受弧形板的限制,运动趋势是向前翻的,而“人”字形的犁体使土和地雷向两侧排除,特别是它的内夹角很讲究:角度过小可提高排土效率,但重量和尺寸就会增加,不利于扫雷车的机动;角度过大,就会降低排土效率,如果大到180°以上时,就成推土机了。现代扫雷犁的内夹角多在110°左右。

当然,除了以上两项关键技术,像计算机的软件控制技术、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与重量的匹配技术,甚至主犁的高度和犁齿间的距离等,也对顺利扫雷起到很大作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碾压地雷的扫雷滚

一说起扫雷滚,读者可能会联想到修公路时所见到的压路机。您对了,扫雷滚就是借鉴压路机的原理而设计的。

扫雷滚是机械扫雷器中最早出现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为突破德军的围困,特别是地雷的围困。针对作战地区一马平川和冬季作战的特点,发明了扫雷滚,并在战场上得到应用,对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起到很大作用。

从结构和技术看,扫雷滚比扫雷犁简单,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扫雷滚的重量压爆或压毁地雷。扫雷滚由于重量过重(如T-54的扫雷滚重达8.8吨),因此一般为车辙式,也就是一边一组,每组由多片滚轮组成,每组的扫雷宽度一般为0.8~1.2米。之所以采用多片滚轮,主要是更换方便。两组之间一般安装有软钢丝绳,目的是扫除装有触发杆的地雷。扫雷滚的扫雷速度一般在6~10千米/小时。由于其作用原理就是压爆或压毁地雷,因此扫雷滚的耐爆次数都有要求。对于像炸坦克履带,装药量6千克的防坦克地雷,可耐爆5~10次。扫雷滚结构稍单薄的可耐爆5次,结实点的可达10次。装药3千克以下的地雷根本伤不了扫雷滚的“皮毛”。另外,每组扫雷滚中间滚轮的中心孔径比轴径大得多,可以压爆低洼地的地雷,这也算扫雷滚设计上的一个亮点吧。

装备扫雷滚的车辆一般也可安装扫雷犁。由于扫雷犁重量较轻(全宽式2吨左右,车辙式1吨以下),因此一般是扫雷车的常备装备。而扫雷滚过于笨重,导致发展受到限制,在近一、二十年中未见新的扫雷滚研发和使用的报道。但扫雷滚这一经济、可靠的扫雷器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作用,也许哪一天在冻土地带发生的战争中又能看到它的身影,尽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软硬兼摧的打击式扫雷器

说打击式扫雷器无坚不摧可能有点夸张,但它可在各种软硬地面上扫除地雷是真实的。

打击式扫雷器也称为链锤式扫雷器,主要由旋转体支架、旋转体、动力源、链条和球锤组成。链条的一端连在旋转,本上,另一端安装有球锤。当旋转体高速转动时,链条随同一起转动,链条另一端的球锤高速打击地面,像是在“啃土”。可以想像,薄铁壳或塑料壳的地雷,经球锤高速打击后非毁即炸。旋转体的高度通过支架调节,理想的“啃土”深度为10厘米左右,扫雷宽度一般为全宽式。

这种扫雷器的扫雷效果非常好,但也有明显不足。一是扫雷速度较低,仅为1千米/小时左右。如果它在进攻作战中打头阵,必然成为对方火力攻击的目标,生存率将非常低。二是它的扫雷原理就是打击地面和打击地雷,土壤稍干燥一点的话,作业起来就是“飞沙走石”、“遮天蔽日”,驾驶员很难观察实时情况,这也导致打击式扫雷器难以被普遍推广和使用。

以上介绍了三类机械式主流扫雷器,还有其它种类的机械扫雷器没有实际使用,就不再介绍了。读者会问:我国的扫雷器材发展到什么水平了?肯定地告诉大家,经过科技人员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无论品种和性能总体水平,我国的机械扫雷器已与国际水平相当,可以满足我军在不同地域扫雷作业的需要。事物总是在发展的,地雷这一经过战场考验被证明非常有效的武器,高科技不断引进发展,必将促进机械式扫雷器和其它种类扫雷器的发展。

作者:纪建华
      来源:《兵器知识》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