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本13式机动战斗车?

日本13式机动战斗车

今年10月9日,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陆上装备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开了其研制的8x8机动战斗车(MCV)一号原型车。这是日本继10式坦克之后推出的又一款全新装甲武器,标志着日本陆战武器在沉寂多年之后重新走向活跃。根据日本以年代命名武器的传统做法,该车也被称为13式机动战斗车。

研制概况

13式机动战斗车的研制与日本自卫队作战思想的转型密不可分。在冷战期间,日本主要执行专守防卫任务,陆上方面所要应对的是苏军可能对日本本土发动的攻击。为此,日本将坦克和履带式步兵战车作为主战装备,以便对抗苏军的T系列主战坦克和BMP系列步兵战车,而轮式装甲车辆主要负责在日本本土执行机动运兵、侦察等任务,不作为一线主战装甲武器。在此思想下,日本先后研制了74式、90式坦克和89式步兵战车。

但在冷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的北方军事压力大减,于是开始将作战重点向西南方向转移。进入新世纪后,日本越来越强调“机动防卫”,以攻击作战取代防御作战。随着日本与邻国的岛屿争端日趋激烈,日本感到原有武器无法满足需求。例如90式坦克和89式步兵战车重量和体积都较大,空运困难,而目陆上机动速度也不快,在岛屿作战中很难派上用场。而87式6x6装甲侦察车、96式8x8装甲输送车、4x4高机动车这类轮式车辆,火力和防护性能弱,在岛屿作战时既难以对抗周边国家的新型步兵战车、两栖装甲车辆,也难以为陆自步兵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这些武器同样不能满足日本“海外维和”的需要。在此情况下,日本自卫队决定研制新型装甲武器,以遂行多样化作战任务,其中代表就是10式坦克和13式机动战斗车。

日本对机动战斗车提出的要求包括一是轮式化和轻型化,以便进行空运,并具有良好的陆上机动性,从而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快速反应;二是火力重型化,能在中等距离上对付早期的第三代坦克、两栖坦克、轻型坦克、步兵战车、空降战车和其它装甲车辆,为步兵提供较强的直接火力支援,并且弹药要和现有武器的通用;三是能够很方便的在基型车基础上发展出步兵战车、指挥车、通信车、迫击炮车、救护车等变型车辆,四是要考虑到未来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趋势,留有较大的升级余度。

13式机动战斗车于2006年提出研制计划,2008年得到日本国会的批准开始研制。按计划,整个研制工作将在2015年结束,研制费用约173亿日元(约1.73亿美元)。从2016年开始,13式机动战斗车将正式进入日本陆自服役。

技术性能

13式8x8机动战斗车在设计时应用了许多10式坦克的技术,既加快了研制进度还降低了研制费用,更重要的是让技术先进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日本防卫省公布的该车简要技术数据为:车全长8.45米(炮向前),全宽2.98米,全高2.87米,战斗全重26吨,乘员4人。

13式机动战斗车的外形极为简练,而且与其它国家的同类装备相比,车体显得极为低矮。简练的外形有助于降低被探测到的概率,低矮车体能够降低重心,增强武器射击时的稳定性。

结构布局上仍是传统的动力前置布局,车首采用了与两方新型8x8装甲车相似的楔形设计,首上装甲面积很大,但是倾斜角度要小得多。由于该车完全用来装备日本陆自,不考虑出口,而日本又是靠左行驶的国家,所以该车的动力舱设在左侧,驾驶舱设在右侧。驾驶舱与动力舱用隔音、隔热、隔振的隔板隔开。

动力舱和驾驶舱上装甲板有进气百叶窗,之后是两个方便进行检查和维修工作的装甲盖板。车头灯设在首下装甲两侧。车首下装甲中部两侧有牵引环。

车体两侧采用垂直面设计,防护性能不如倾斜设计的好,但对增加车内空间有利。在靠近楔形车首的车体左前侧布置有排气百叶窗,其前方是发动机排烟口。不过,车体两侧除了第一个和第二个车轮之间有装甲凸台外,其余三个车轮之间没有设置,这样就让悬挂系统暴露在外,防护性能受到较大影响。

车体中部上方装有一座紧凑的楔形电动炮塔。从外形分析,应该是在10式坦克炮塔基础上改进而来。炮塔内共有3名乘员:车长、炮长和装填手。其中车长位于炮塔内左侧,炮长位于炮塔内右侧前部,装填手位于炮塔内右侧后部。

炮塔前部正中装有一门双向稳定的低后坐力105毫米线膛炮。该炮是在日本74式坦克的英制L7A1型线膛炮基础上改进而来,最明显的区别是采用了“胡椒罐”式炮口制退器。炮口制退器之后的炮管左侧装有类似10式坦克主炮的基准装置,后面的炮管外装有金属热护套,并在炮管靠后位置装有抽烟装置。

据日本防卫省介绍,该炮的弹药与74式坦克通用。照此看来,该炮属于高膛压火炮。尽管105毫米炮的威力无法和120或125毫米坦克炮相比,但得益于火炮和弹药技术的快速进步,现在105毫米炮的威力还是可观的。例如比利时Mecar公司在2002年研制的M1060A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炮口初速达1560米/秒,可在2000米距离上穿透倾角为60度、厚度460毫米的均质钢装甲,这已达到德国DM33型120毫米穿甲弹的水平。如果日本引进该弹并仿制,那么13式机动战斗车将具备与第三代中期型坦克一战的能力。实际上,74式坦克主要使用的两种105毫米弹药——93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91式多用途破甲弹,已经能够满足13式机动战斗车的需要了,毕竟13式要对付的主要目标不是主战坦克,而是轻型坦克、步兵战车、两栖战车等。

从射击稳定性上讲,8x8轮式底盘尽管已经不算小,但由于车轮接地面积仍与履带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松软地形条件下进行高膛压105毫米炮的射击时,车身稳定性不是很好。但从日本陆自10月9日对外公开的13式火力测试录像来看,该车无论是静止还是行进间射击时的稳定性都很出色,即便是进行侧向射击时,底盘晃动也很轻微。据日媒报道,该车的射击稳定性之所以出色,主要得益于低矮底盘设计、新型炮口制退器的效果,以及该车所应用的三菱重工为10式坦克开发的反后坐装置。

13式的炮塔观瞄配置与10式主战坦克相似,包括车长周视瞄准镜、炮长双通道瞄准镜、横风传感器(装在车尾中部上方)、激光测距仪等。由此推测,该车的火控系统应该是移植自10式坦克。这也意味着该车具备像坦克那样的“猎一歼”作战能力和车长超越炮长射击的能力。该车还在炮塔后部两侧装有2根鞭状天线,车内装有GPS系统、数字化通信系统、战场管理系统等,能实现车与车、车与上级或其它平台的信息共享,这对于未来与10式坦克或其它平台协同作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13式的越野能力,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正在加紧进行“公路外行军车体摇晃抑制技术”。该技术可让所有轮式装甲车的越野机动能力接近履带式车辆。

13式的发动机为一台四缸四冲程水冷涡轮增压电喷柴油机,功率570马力(2100转/分),单位功率在22马力/吨,这在轮式装甲车辆是非常高的,因此该车具有良好的公路机动性,最大公路速度达到100千米/小时以上。

13式机动战斗车的战略机动性能也很好。该车总体设计异常紧凑,战斗全重为26吨,能够轻松地装入大型运输机空运。目前,日本正加紧对XC-2大型运输机进行试飞。未未待XC-2正式装备日本空自变为C-2时,将让13式机动战斗车具备极好的战略空运能力。

13式机动战斗车的装甲防护性能一般,全焊接装甲钢车体以及附加装甲也只能使车体和炮塔正面能防御20毫米机关炮的直射,车体两侧和车尾、炮塔两侧和尾部能防12.7毫米机枪的直射。其实这也没办法,它的战斗车重就在那儿摆着,不可能有太好的装甲防护力。如果增加装甲重量,势必影响空运能力。

在2007年的军事预算中,曾经编列有13式机动战斗车对84毫米反坦克火箭弹及反坦克导弹的测试费用。但相关试验未见报道,因此尚不清楚该车对聚能装药反坦克弹药的防护情况。该车目前状态要想防御此类反坦克弹药够呛。

13式机动战斗车的其它防护手段包括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三防系统、激光告警接收机(装在炮塔正面两侧)和烟幕弹发射器(炮塔两侧每侧4具)等。

结语

日本根据新的战略需求发展的武器越来越多,陆自的项目就包括轮式装甲侦察车、装甲指挥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多管火箭炮、近距支援战车、自行迫击炮、50毫米机关炮等等。日本虽然强调新型轮式装甲车族是为了应对离岛作战发展的,但从13式机动战斗车的技术性能看,并未突出两栖作战能力,而是注重战略空运能力。联想到日本对XC-2大型运输机的研制、积极加强陆自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等,日本是在根据新的机动作战思想对陆自进行转型,最终使陆自成为一支具备强大远程投送能力和海外作战能力的攻击性力量。

编辑/吴锴

作者:玉墨
     来源:《兵器知识》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