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主动帮助别人?

第一眼看到文章标题,你可能以为这是一篇负能量。其实恰恰相反。

我在北京的互联网圈子和媒体圈子生活了差不多16年。

北京这个城市向来以包容性著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精,怀着不同的理想或者梦想聚集在地下室、群居公寓或者居民楼里。初来乍到同样的一贫如洗,经过若干年的不同机遇,再加上那么一点点勤奋努力,变成不同的生活结局。

这个过程中,我和一票未毕业的大学生住过一个宿舍,和更多票刚毕业的大学生做过同事,以后还陆续带领和指导若干年轻同事的成长,职级从实习生到总监级不等。

回首往事,职场经验可以复盘和分享的倒也挺多,本文只讲讲在办公室经常遇到的话题:Do you need any help?

Part 1

作为一个热心人,我非常习惯在酒局上主动询问朋友,最近的工作生活如何。如果遇到自己认为有所体会的领域,就会积极的献言献策,热情高涨甚至想亲自上手帮忙。

直到有一天,一位很多年的好友在喝大了之后,给我说:

“谢谢你的帮助,我知道你为好。但是,这毕竟是我的生活,你就让我撞撞墙,不也是我的人生经历吗?”

Part 2

公司里来了几个实习生,明显是有潜力的那种。

我每天都会要求他们把当天的工作内容抄送给我,然后指出其中的可改进部分。对于曾经的某公司部下,还给他制定了额外的学习和成长计划,积极带他熟悉圈子和人脉。

后来,就两极分化,有的同学自然突飞猛进,但有的同学则直接跳槽走人了。

Part 3

有一天老板和我喝酒,酒酣耳热之际给我说:“你这么系统的给新人提升能力,HR部门很不满意。你抢了人家的工作职责了。”

更多的Part,就是我滔滔不绝的讲两个小时,听众聚精会神,散场之后还是我行我素。

最近看了美国的一个研究,调查了约500名职场人员。出乎调查者意料的结论就是: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别人主动帮助自己。

原因有三:

1、作为局外人,提供主动帮助的人并不能完全了解被帮助者的实际需求。

这其中首先的信息不对称来自于,人们并不会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或者困难,全盘托出告诉别人---这往往是示弱的表现;

再其次,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不相同,主动提出的帮助策略,对于接受者并不能完全理解和实施;

最后,提供帮助的行为,是调动和消耗提供帮助者的时间以及资源的过程,会让接受者有“欠人情”的心理负担。

2、作为当事人,其最大的愿望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并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提升也包括面对和接受失败。

如果过早的进行帮助介入,会使自尊心敏感的人有挫败感,甚至被权利被侵犯的体验。

3、如果是上下级关系,这种帮助可能适得其反。

上司主动帮忙下级,会有大概率被当作对下级能力的不信任;

下级主动帮助上司,会有大概率被当作藐视权威,或者拍马屁。

那么如何正确的打开帮助模式呢?

1、确定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动机是慷慨无私的。

2、不要公开宣扬自己对受助者的帮助行为。

帮助行为应该是极为私密地进行的。即便获得了受助者公开的感谢,也要谦卑的予以否认。

3、向受助者询问“May I help you?”并明确地让对方明白有权力选择“是”或者“否”。


作者:张栋伟(市场营销专家、资深互联网人士、“酷实习”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创始人)

感谢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