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枪深谈:HK33/G41

十枪谈(2)国外名枪印象之HK33/G41

关于HK33/G41,笔者直言不讳地说:它是笔者接触的枪械中,最名不副实、最想给差评的一款枪。

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枪迷而言,“德国造”这个词,往往就是设计巧妙、加工一流的代名词,而德国枪,则是军迷心中的信仰和圣光。历史上的德国枪械,无论是毛瑟98、MG42、PPK还是Stg.44,都一直是众多军迷心中“好枪”的代名词。

二战后,作为德国枪械制造业的“扛把子”,HK公司顺利了继承了“德国枪”的精神和衣钵。HK公司所设计的,包括MP5、G3、G11、HK416、MP5、MP7、PSG-1在内的众多枪械,是大家心中的枪械“优等生”。HK公司本身,也始终被光环笼罩。对于不认识的枪,哪怕从来没有听闻过,只要是HK公司设计、生产的,很多军迷往往都会高看一眼,不自觉地给它挂上“好枪”的第一印象。

◎ G3与HK33(下)。HK33多用于出口,子型号较多,但所有的HK33,都有一股浓厚的“G3味”

当然,受制于一些因素,国内的德国枪,尤其是HK公司的枪械并不多见。其中相对较为常见的,也就是G3、MP5、HK33和G41。对于笔者这种爱枪、恋枪的人来说,细细品味这些枪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在讲述笔者和HK33/G41的故事之前,我们先了解下HK33/G41的基本情况。

20世纪60年代,随着AR15(M16)步枪亮相越南,突击步枪发展在匆匆中进入了小口径时代。嗅觉敏锐的德国HK公司,迅速于1968年推出了使用5.56×45毫米小口径枪弹HK33突击步枪。

◎ G41与M16A1(下)。G41采用了M16风格的三角形护木,弹匣也和M16完全相同,还增设了M16标志性的辅助推机装置

HK33是较早的一批小口径突击步枪之一,脱胎于HK公司的招牌产品——G3步枪,在具体设计上大同小异。得益于G3步枪的良好口碑、“德国枪”的好名声,生逢其时的HK33虽然没有装备德国,却在小口径枪弹普及的东风下,在出口市场上取得了较大成功,先后装备了厄瓜多尔、智利等多个第三世界国家。泰国、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均曾购买HK33生产线进行制造。

◎ HK33步枪的民用版——HK93步枪,注意该枪半自动/点射/全自动模式一应俱全。在HK93之前,还有一款民用版的HK33,名为HK43。HK33曾用名之多可见一斑

G41则是一款诞生在70年代末期的突击步枪,同样使用5.56×45毫米小口径枪弹,是“增强版”、“M16化”的HK33。不同于HK33浓厚的“G3味”,G41在一些具体设计上,向M16步枪大幅度靠拢。最突出特征就是用M16步枪的弹匣替代了HK33的弹匣。不同于HK33的良好销路,G41自诞生后一直销量惨淡。

由于是一款“主打”海外市场的枪械,HK33有相当多的变种,不同国家的HK33都不太一样,型号非常复杂。就笔者接触的HK33而言,该枪采用固定枪托,容弹量25发的钢弹匣,和M16步枪的弹匣完全不同。HK33重量较大,为4千克左右,长度为900毫米左右,但枪管并不长。而G41更重一些,枪管长度也比HK33略长,使用北约标准的STANAG弹匣(M16弹匣),容弹量为30发。

和其它的G3枪械“家族”一样,作为HK公司的“招牌菜”,HK33/G41采用HK经典的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滚柱闭锁设计,而不是当时更为流行的导气式+回转闭锁设计。因此,HK33/G41不需要在枪管上打导气孔,枪械的枪管长度选取相对随意一些,这更加导致了HK33/G41型号“繁多”。而HK公司为了利于出口,在“起名”上十分慷慨,稍有不同就会再起一个新名字,更导致HK33/G41型号繁多。但琳琅满目的名字下,G3家族的核心设计却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使用中的G41。图中G41的防尘盖已经打开,枪机框(机体)可以明显看到类似于M16/M4的、用于和辅助推机配合的小齿

◎ 2010年泰国红衫军骚乱中,手持HK33、监视红衫军的泰国士兵。HK33在第三世界畅销,除了生逢其时,还和HK公司愿意向小国家出口生产线有巨大关系

◎超短枪管版本的HK33——HK53步枪与MP5冲锋枪(上)。导气式枪械需要在枪管上打孔,枪管太短、导气孔太靠近高压区,容易导致烧蚀等一些列问题。而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枪管长度设计就要“任性”得多

在中国,HK33/G41远没有它们的亲戚——G3步枪和MP5冲锋枪出名。这也难怪,毕竟没有任何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批量装备HK33/G41,连德国人自己都没有装备多少。在1980年代前后,我国为了跟进世界步枪发展潮流,进口过一批外国枪械作为自研步枪的对比对象,HK33/G41也名列其中。这些为数不多的进口枪械,也促成了笔者的一段“姻缘”。

作为HK公司的产品,有着“德国枪”的信仰加成,笔者还是很期待能亲自把玩一下这些德国枪。

◎ G41步枪机匣上的提把。这种设计多见于头重脚轻且重量大的机枪,步枪上极少见。对于步枪设计而言,这种提把能不加就不加,除非枪械实在太重、且重心太差

但笔者从工作人员手中拿过HK33时就吓了一大跳:这头重脚轻也太严重了!一般而言,笔者接触过的现代枪械,最舒服的是95式、AUG这样的无托枪,重心就在握把上,次之的是81式、M4、FNC这样的有托枪,重心在弹匣位置,双手持枪时,枪械重量就很平衡了。再次之是M14、56半,带有明显非自动步枪风格的老式“古董”枪,重心非常靠前,双手持枪重量都有点不平衡。

◎ G3枪械家族是指包括G3、HK33、HK53、G41步枪、MP5冲锋枪、HK21机枪、PSG-1狙击步枪在内的,采用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滚柱闭锁机构的枪械家族,是较为著名的枪械家族之一

HK33作为一款设计于1960年代的枪械,重心方面却向M14“致敬”看齐,异常靠前。HKG41则“一代不如一代”,重心不仅没有改善,甚至更差了。不过也许是太沉、重心太差,作为弥补,G41上增设了一个机枪式的提把。在笔者看来,这种弥补设计多多少少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接着笔者开始玩枪最喜欢的三步曲:慢慢拉动拉机柄(枪栓),试试上膛的“手感”。再缓慢释放拉机柄,感受一下自动机(枪机组)的运动是否顺畅。而后扣动扳机,试一试扳机感怎么样。如今,对HK33/G41的扳机感早已没了印象,但它的慢拉慢放拉机柄过程,或者说开闭锁过程,却是永远忘不了。一言蔽之,就是既不好开,也不好闭。

G3/HK33/G41的拉机柄,是可以向前折叠的。笔者一直以为,这个可折叠的拉机柄,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折叠后的拉机柄,可以有效减少钩挂,对携行大有好处。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人性化只是笔者的想当然而已。

G3/HK33/G41的拉机柄处于折叠状态时,根本拉不动。射手必须把拉机柄从折叠状态彻底转开,才能后拉,且旋转拉机柄的过程有较大阻力,根本不是笔者想像中的“轻松转动”。至于边转边拉,则更不可能了,这和一般的折叠拉机柄可大不一样。

◎ G3和MP5的拉机柄(右)。由于要负责“撬”开锁自动机,G3的拉机柄设计成了“L”形。而MP5使用9毫米手枪弹,开锁力比G3/HK33/G41小得多,不用杠杆机构,手动即可开锁

G3/HK33/G41“苦涩”的拉机柄背后,是大有苦衷的。这个折叠拉机柄实际上就是实现手动开锁的杠杆。G3/HK33/G41是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滚柱闭锁设计,依靠滚柱完成枪械自动机的延迟后坐。但我们反过来想一想,枪械的膛压何等巨大?滚柱能承受得住膛压,区区人力又何俱?因此人力直接后拉枪栓(拉机柄)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这个折叠拉机柄,就是一个杠杆——转动拉机柄的过程,即利用杠杆原理,把枪机(滚柱)强行“撬”开锁的过程。

杠杆式的折叠拉机柄严重恶化了G3/HK33/G41的上膛手感。上膛时,射手必须有一个先转动、再后拉的动作,才能实现上膛,动作有先后顺序,非常别扭。同时,作为杠杆机构的代价,转动、后拉的动作也较为费力,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动作感极差。雪上加霜的是,G3/HK33/G41枪身比较长,拉机柄位置很靠前,重心也很靠前,导致上膛时,射手必须把手臂伸得非常靠前。

换而言之,上膛时,射手的右手持枪,左手使劲向前伸出上膛。此时如果枪械的重心太靠前,枪械就极容易“栽头”,也就是枪械容易向前坠,射手右手非常难受,很难持稳枪械。而G3/HK33/G41的重心偏偏十分靠前,并且整枪也较为沉重。为了避免栽头,笔者只好尽快完成上膛动作。但如前文所言,HK33拉机柄的动作感很差,要先转动拉机柄再后拉,根本快不起来。当时笔者操作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无法完成快速上膛,也没找到什么“窍门”。对于笔者这种接触过几十款枪械的人而言,“玩不转”这款枪,心理上多少有点受打击。

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糟糕的工匠总抱怨工具”。不过玩不转HK33,并不全是笔者的责任。因为HK33的拉机柄手感是笔者遇到过的枪中最差的。后来笔者又去操作了一下同属G3家族的MP5冲锋枪,发现上膛动作就好得多。一来是MP5的拉机柄没有折叠机构,也没有那个杠杆,动作感好了很多;二来是MP5枪比较短,重心靠后,拉机柄也靠后,上膛时不用把左手伸得太靠前,上膛动作舒服很多。当然,作为滚柱闭锁的代价,MP5的上膛顺畅程度也不如同期的其它枪械,但已可以接受。

◎ AG41步枪的拉机柄筒。整个G3家族的拉机柄筒都是额外加工后,再拼接到到机匣上的。这种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导气管的拉机柄筒,也是G3家族的一个“特色”和识别特征

◎夹在腋下、斜竖枪支,给G3上膛的射手。不同的射手上膛动作不同,对于大臂展的射手而言,斜竖枪支就没太大必要,但对于笔者这样个子不高、臂展小的人而言,这个动作就很必要了

后来笔者反思,HK33的上膛手感这么差,很可能和笔者没找对方法有关。之后笔者观看了大量的G3/HK33/G41操作视频,也求证了笔者的伊朗朋友(服役时使用过G3步枪),大致知道了G3/HK33/G41的上膛窍门——把枪械斜竖起来,一些人还会把枪托略微支撑在大腿根上,或者夹在腋下。

把枪斜竖起来后,G3/HK33/G41的拉机柄就没那么靠前了,枪械的重心也会更靠近射手,此时射手上膛就会舒服得多。但反过来讲,这种做法也是无奈之举,毕竟G3/HK33/G41拉机柄的“动作感”很差,这是改变不了的。此外,这种斜竖起枪械的做法,会导致枪口指向大幅度变化,彻底破坏了原有的瞄准动作。枪械上膛后,射手必须重新瞄准,浪费时间不说,还不利于应急射击。而反观AK、M16/M4上,上膛时都可以做到枪口指向基本不变,只对瞄准动作略有破坏,上膛后,射手稍微调整下就可以了。而在G3/HK33/G41上,则是彻底被破坏了。

说完了上膛,我们再说说释放拉机柄。G3/HK33/G41/MP5上膛时有一个特殊动作,就是把拉机柄拉到最后方,然后转到挂机位置,再拍一下拉机柄,让枪械自动机复位。以前笔者觉得这套动作特别帅,但实际操作后发现,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一切又要回到G3/HK33/G41/MP5的“病根”——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滚柱闭锁设计,它导致了G3/HK33/G41的闭锁比较困难、不顺畅。笔者自己尝试过,把拉机柄拉到最后,不转动拉机柄到挂机位置,直接释放,此时必须迅速放开拉机柄,自动机才能正常复位,如果做不到快拉快放,就有较大概率复进不到位。

◎ Stg.45突击步枪诞生在二战末期,没能在二战发挥作用,却深刻影响了德国、西班牙等国的枪械设计思路,也算是德国留给HK公司的“遗产”之一

◎处于挂机状态的MP5冲锋枪,拉机柄已转动到挂机位置,错开了拉机柄槽。不论“出身”,这种设计确实优秀,在AUG步枪、UMP冲锋枪上都得到了沿用

说白了,如果慢慢释放拉机柄,G3/HK33/G41/MP5是根本无法闭锁/复进到位的。如果释放得不够快,不够麻利,也无法闭锁,只能再重新上膛。对这个问题心知肚明的HK工程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挂机位置,把拉机柄错位挂机后,直接用手拍——如此一来,释放拉机柄的速度就完全有了保证。坦白说,这种设计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个设计本身却很优秀,有很多独特优势,比如可以方便实现手动挂机,排除故障时也有一定优势。在笔者看来,对于闭锁困难的枪械,比如G3家族,这种错位挂机的拉机柄是必要的,对于没有闭锁困难的枪械,这种设计也是添彩的。

拉机柄设计是枪械的一个小节。在笔者看来,HK33/G41乃至整个G3家族的问题,出在“血统”上——整体设计思路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重量大、枪管短。而这些不合理,归根到底是历史遗留问题。

◎ G3步枪上机匣(红圈)、下机匣(黄圈)冲压加工过程示意。整个G3家族都延续了这种高效、廉价、极具效率的加工方式,但也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众所周知,G3步枪脱胎于德国Stg.45步枪。二战是枪械冲压技术的发展巅峰,Stg.45大量采用了冲压零部件,其零部件冲压比例很高,上、下机匣均使用冲压加工,便于大规模加工,给后世的G3枪械家族造成了深刻影响。二战后,冲压机匣就成了包括MP5、HK33等整个G3家族的标配。其实冲压机匣的枪械,重量也不一定大,枪管也不一定短,而是要看具体设计。

◎ G3和G41步枪(下)。G41可以视作是最后一代G3家族步枪,从G3到G41,HK公司也在减少金属的使用比例,不断用塑料替代冲压钢,试图给枪械减重。但这种努力最终随着G41的惨淡销路而宣告失败

就苏联的AKM步枪而言,这款枪只有一个下机匣,自动机在下机匣内运动,发射机也安装在内,所有的动作都在下机匣内完成,空间利用率很高,以至于上机匣只是一个盖子。可以这么说,AKM没有上机匣,只有一个超薄的机匣盖,重量非常轻。同时,苏联对于步枪寿命要求不高,冲压的钢板也比较薄,这导致AKM在880毫米的长度、3.1千克的重量下,枪管长度达到了415毫米,具有非常高的重量、长度利用率。

而在包括HK33/G41在内的整个G3家族,均采用和Stg.45相同的冲压钢制造上、下机匣设计,其自动机在上机匣内运行,发射机却安装在下机匣,上下机匣“分工”。这导致G3家族不可能采用AKM那样的超薄机匣盖,且上下机匣的厚度都不低。以HK33A2为例,其枪长为920毫米、重量为3.9千克,枪管长度却只有390毫米。长度、重量的利用率都很低。

此外,相对于导气式自动方式+回转闭锁机构,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滚柱闭锁的设计,导致G3家族枪械自动机偏长,在自动机行程一定的前提下,上机匣也非常长、巨大,进一步加重了质量、加大了长度。对于G3家族的祖先——Stg.45而言,这是一款诞生在二战末期、使用中间威力枪弹的突击步枪,低效率的重量、长度利用率无伤大雅.对于G3而言也是瑕不掩瑜,但对于HK33而言,就十分尴尬了,与HK33同时期的M16,拥有现代有托枪械中一流的重量、长度利用率,其结构之紧凑至今都难以超越。反观“傻大黑粗”的HK33,则是彻底的落后了。至于HKG41,这款“M16化”的HK33拥有了M16的许多特征与外表,却无法拥有M16的优秀重量、长度利用率,并且价格昂贵,销量惨淡也是再自然不过了。

后来,笔者和国内一位对滚柱闭锁颇有研究的师兄进行了交流。师兄认为,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所配套的诸多闭锁机构,无论是FAMAS的杠杆延迟闭锁,或者是P7手枪的气体延迟闭锁,都是很有特色的机构,都有自己的独特“脾气”。

◎ MP5冲锋枪的自动机(枪机组),红圈内的就是滚柱,一边一个。整个G3家族的自动机,其零部件结构简单、外形规则,却又复杂、敏感,是简单复杂的结合体

滚柱闭锁是一种独特的闭锁机构,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和复杂的结合体——从几何角度看,无论是圆柱形的滚柱,还是外形规则的机头和机体,滚柱闭锁机构中根本没有任何称得上复杂的零件,这些零部件,外形都很规则,加工也很简单。也正是因为简单,易于加工,Stg.45才能被接受,得到采用。

但简单也给滚柱闭锁带来了一个特性,就是对公差尺寸要求极为严格。以核心的两个滚柱为例,整个G3家族的滚柱直径,在一定尺寸范围内,可以让枪械获得十分理想的性能。但只要滚柱直径有一点偏差,枪械的性能就会大幅度下降。

当时笔者被师兄吓了一跳,感慨德国人公差控制真严格。但师兄打断了笔者的发言:德国人根本没解决滚柱的尺寸问题,即便是德国自产的枪械,滚柱也必须要分组配合。真正的滚柱,是以一丝(0.01毫米)为阶梯扩大公差、分组配合的。

所谓的扩大公差、分组配合,不是什么陌生的事情。比如一个轴,直径(名义尺寸)为10毫米,公差为-0.01毫米至0,和轴配合的孔,直径也为10毫米,公差0至+0.01毫米。实际生产中,发现公差要求太严格、太难加工了,就可以把轴、孔公差扩大10倍,从0.01毫米变为0.1毫米,而后把生产出的所有轴孔,按照实际测量尺寸,挑选、分组配合。

这种做法固然降低了加工难度,但也造成了一个灾难性的后果——这一对轴孔,基本失去了互换性。扩大公差,一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我国92式手枪为了降低难度,一度将弹匣、弹匣井公差带扩大,分组配合,造成了92手枪弹匣不完全通用,在实际使用中导致了相当多的不方便。

弹匣经常进行拆装,对互换性非常敏感。滚柱却不需要拆装,对互换性相对不敢太敏感,但依然有较高的要求。笔者当时产生了很多疑问,比如随着枪械的使用,这个滚柱会不会磨损呢?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的核心,就是小机构干大事——枪械的闭锁、开锁、延迟、加速,各种功能都集中在两个滚柱之上,时间短任务重,滚柱受力之恶劣可见一斑,而磨损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滚柱需要更换,该怎么办?一般的用户根本无法对滚柱的磨损情况进行判定,如何更换出合适的滚柱?

◎ MP5冲锋枪自动机的间隙示意。但图中的自动机是拆下来的,间隙比装在枪上时大很多

◎ PSG-1操作手册中的滚柱尺寸说明与实际的-6号滚柱,目前尚未查明G3、HK33、G41、MP5的滚柱是否通用,即不太清楚G3家族的枪是一款枪专用一组滚柱,还是通用一组滚柱

后来笔者翻阅到了德国PSG-1狙击步枪的使用手册。终于明白了更换滚柱的“准则”。

在PSG-1狙击步枪的手册中,明确记载射手要对自动机的一个“间隙”进行测量,并规定此间隙要求为0.1~0.4毫米。出厂时,HK公司会将此间隙调节至0.25~0.4毫米。随着滚柱的磨损,此间隙会逐渐减小。当间隙不满足规定时,射手就需要成对更换滚柱,进行调节。

HK开发了一个随枪的特殊量具:一组塞规片,共有5片,最薄的0.1毫米,最厚的0.5毫米,中间还有0.4毫米等尺寸。使用时,最小的塞规片(0.1毫米)必须能插入间隙中,而0.4毫米的塞规片插不进去或者勉强插入,此时间隙符合0.1~0.4毫米的要求值,如果不满足就需要更换滚柱。滚柱分号,-1号滚柱直径比0号小1丝,+1号比0号大1丝。号数每增大1,间隙增大0.1毫米左右。射手需要成对(必须成对,两个滚柱号码必须相同)更换滚柱,直到间隙符合要求为止。

对工厂而言,这样的装配并不算复杂,但对于射手而言,这已经是相当严格的要求了。滚柱的直径只有8毫米,大小和老式铅笔的橡皮头差不多,很容易丢失。对于作战而言,这样的要求不免有些强人所难。

所幸的是,更换滚柱的频率并不高。笔者和海外一位对G3步枪深有使用心得的华人朋友交流过,他告诉笔者,就G3步枪而言,更换滚柱主要集中在新枪时期,至于滚柱本身,从-8号到+10号的滚柱,都可以方便买到,更换起来也不算困难。G3真正的问题是,受制于半自由枪机+滚柱闭锁的设计,它的自动机动作十分猛烈,后坐力远比同样使用7.62毫米NATO弹的FAL步枪猛烈。

◎ MP5冲锋枪的随枪塞规片(左)与PSG-1塞规片使用方法示意。MP5作为冲锋枪,间隙检查没有PSG-1狙击步枪要求严格,塞规片也只有两个,比较磕碜,但使用方法和PSG-1完全相同

按下葫芦浮起瓢,关于滚柱闭锁的特性或缺点,我们以后有机会再细说。可以确定的是,滚柱闭锁无疑是一个“有特殊脾气”的机构,但在今天,它能力平平,脾气却很怪异,注定是要“吃亏”的。因此,也无外乎滚柱闭锁被德国人放弃淘汰了。

在接触到HK33/G41之前,笔者对它们十分期待。尤其是其标志性的滚柱闭锁,更是十分崇拜。虽然笔者一直知道,滚柱闭锁已经被淘汰了,使用滚柱闭锁的枪械可能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要不然也不会被淘汰。但尽管如此,笔者的崇拜之情也丝毫不减。

然而实际接触,让笔者对滚柱闭锁的膜拜碎了一地。一个原本让笔者崇拜、喜爱、认为有个性的设计,在笔者的实际接触后,印象崩塌了。笔者想到过很坏的结果,但没想到这么坏。事后反思,滚柱闭锁已经被淘汰,HK33也好,G41也好,都已经是“半埋黄土”的枪了。反倒是笔者的盲目膜拜更值得深思——在接触滚柱闭锁之前,我已经听说了一些它的缺点,也知道滚柱闭锁被德国人放弃的事实,但我就像热恋中的人,对这些事实视而不见,依然对滚柱闭锁抱有美好幻想。这份莫名其妙的盲崇和一厢情愿,才是作为一个设计师的大忌。

滚柱闭锁是德国人的骄傲,它生于德国,由HK发扬广大,也终于德国,消失在HK公司的设计选项中。它一度应用广泛,步枪(G3、HK33)、机枪(MG3、HK21)、冲锋枪(MP5)、狙击步枪(PSG-1)都曾使用滚柱闭锁,风光无限。但随着时代发展,HK全面倒向了回转闭锁,如今HK公司的步枪(G36、HK416、HK433)、机枪(MG4、MG5)、冲锋枪(MP7)全都使用回转闭锁机构或者其它机构,完完全全抛弃了滚柱闭锁。

一个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还要考虑历史的行程。人如此,枪也如此。不管我们怀有再多的感情,G3家族的时代已经逝去。滚柱闭锁再有特色,也最终被淡化、遗忘,而再往前走,世界很精彩,就不会再怀念。下一节,笔者将讲述一款当年货真价实的先进枪械——AUG步枪。

作者:王洋于斌
      来源:《兵器知识》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