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庙会 , 妙不可言

江南庙会,妙不可言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独具中华风韵的传统民俗活动。谈及庙会,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人头攒动、攘来熙往的北京庙会。其实,庙会并非华北所独有,江南自古就盛行庙会,且自成一体。那么,江南庙会又蕴含着什么特色呢?

“因庙成会”的庙会习俗,最早脱胎于宗教节日活动,并随着民间信仰的兴盛而逐步发展起来。东汉初年,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以五斗米道、太平道为代表的道教信仰也日益活跃。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兴盛,推动了庙会的形成与发展。

魏晋时期,佛教与中原文化深度融合,渐趋衍变为汲取华夏元素的大乘佛教。为了招徕信众,佛教在举行宗教仪式的同时,开始增添舞蹈、出巡、戏剧演出等娱乐活动。不仅使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引发世俗民众慕名追逐,随喜添趣。南北朝时,崇佛日炽,每逢重大佛教节日都要举行盛大的“行像”活动,众寺庙将供奉的神佛塑像装入纷华靡丽的彩车之中,然后在城内巡游。为了斗丽争妍,寺庙在举行“行像”活动的同时,还要安排百戏、杂耍等随车出游。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恰逢佛祖诞辰日之时,人们在前朝旧都洛阳举行盛大的“行像”活动。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内各伽蓝僧众都要将本寺佛龛装入彩车,护送至景明寺供养,最盛时可齐聚千余尊佛像。在行进过程中,僧众们抬着石狮走在队伍最前列,以昭辟邪。队伍中间是僧众们抬着的佛像神龛,紧随其后的是宝盖幡幢,在队伍的尾端还安排有百戏、杂耍等娱乐方队,恰似现今的嘉年华活动,场面十分宏大。队伍两侧是围观的民众,可谓万头攒动、人山人海,佛教的行像活动是庙会活动的原型。

唐宋之际,盛行于乡间社里的报赛酬神仪式,逐步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仪式相交融,活动场所也由乡社移至佛寺和道观之中。唐初,玄奘法师负笈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经,并将天竺的诸佛仪式传入中国。受世俗社会影响,佛教在举行盛大庆典仪式之时,允准民间杂耍和商贸交易形影相随。

城隍庙

明清时期,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佛寺和道观举行的祭神赛会更趋程式化,其宗教意蕴有所减弱,商业氛围却日益浓厚。每逢重大宗教节日时,进山朝香的路旁以及庙观两侧,就会聚集大量的商贩、杂耍、卖艺之人,犹如赶集一般热闹,庙会遂由此产生。为了满足民众对庙会赶集的需求,凡春节、佛诞日、朝香期等时节,寺庙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此后即便不是重要节日,每月的初一、十五等日子都会举行庙会,其内容与形式也日趋多样。

或许在人们的印象中,庙会是华北地区独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然而事实上,江南庙会的起源远早于华北庙会,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荆楚之地。当时,楚国作为南方大国,以“崇鬼尚巫”而著称。荆楚民众十分敬重土地神,凡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都要举行盛大的“春社”和“秋社”仪式。祭祀时,乡民们欢聚一堂,杀猪宰羊,开怀畅饮。祭祀仪式完毕后,乡民们分享供食。暮夜时分,乡民们还要聚在一起欢歌跳舞,或是请戏班搭台唱戏,俗称“社戏”。后来,这一民俗逐渐演变成江南庙会,成为人们买卖交易的盛大集会。此后,庙会逐步与祭祀活动相分离,不再限定春、秋两季举行,凡三即可开庙,即农历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都要举行庙会。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江南庙会逐步融合华北庙会元素,进而形成了独具南方风味的江南庙会。

上海庙会是江南庙会的地域缩影,肇始于盛唐时期。南宋以后,海运贸易日益发达,上海的区位优势日渐凸显,逐渐成为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商贸集镇,被誉为“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元代至元年间,上海县从松江府析出,成为东南地区的壮县,市镇经济的繁荣推动了上海庙会的形成与发展,较有特色的如清明时节举办的龙华庙会、一年一度的静安浴佛庙会以及常年开放的城隍庙庙会。据统计,建国前在上海举办的各类庙会多达130余处。除了龙华庙会、静安庙会等城镇庙会外,乡村庙会是上海庙会中别具特色的一类,并成为民间商品交易的重要载体。

在众多的上海乡村庙会中,尤以金山乡村庙会最为著名,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式多样,有“灯会”“春社”“秋赛”“香市”等20余种,大抵分布于金卫、张堰、吕巷、枫泾、漕泾、山阳、朱行等乡镇。金卫,又名金山卫,是金山境内重要的乡镇之一。金山卫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最早是为了防御海上倭寇而修筑的卫所。建镇后,每逢清明、中元等节日,都要在金山卫的城隍庙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早在庙会举办的前一个月,各地商贩就要赶置货源,然后相约于节前一两日内抵达庙前,搭棚置摊。庙会期间,烟火弥漫、香客熙攘,从东门至西门3里的大道两旁,百货、茶点、农具等商铺一应俱全,茶坊酒肆座无虚席,甚至瓦砾废墟处还有江湖艺人杂耍。入夜时,庙前华灯竞放,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至三更始散,待五更钟鸣早市复始,通常庙会活动要持续3天。

张堰的秦望山庙会也是金山庙会的代表。张堰镇因汉代名仕张良在此隐居而得名,魏晋时期已是富庶的集镇。元明之际商贾云集,被誉为“浦南重镇”。张堰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镇西的秦望山,相传是秦始皇登山观海之处。山麓还留存有秦代铺设的驰道,名曰秦皇道。山下有秦山村,西侧就是闻名遐迩的“秦望山八景”,是文人骚客曲水流觞、吟诗集会之处。张堰秦望山庙会,又名“四节庙会”,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每逢三月初一、十五、二十八日以及四月初一之时,当地民众都要举办四节庙会,乡民们赶庙会,购置农具和日用品等,商贩云集,人流如潮,坊间有“前三次不去,四月初一必到”的谚语。此外,每逢九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张堰镇还要举行灯会庙会。鳞次栉比的商户都要张灯结彩,乡民们则观灯采货。为了吸引游客,商户们往往将营业时间延长至子时,而且还要推出各式促销活动,譬如布匹店“足尺加三”,南货店“降价削码”,以此招徕南北客商。

吕巷乡的五龙庙会也颇具特色。五龙庙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大致为霜降前后的农历十月,庙期3天,主要是为了酬神唱和。庙会前几日,乡里族老就要召集乡民,在庙前中心广场搭建戏台,并在四周搭建小戏台。然后由乡绅出资,邀集戏班、滩簧等艺人前来助兴。庙会举行之时,除当地乡民和商贩外,还有从松江、平湖赶来的客商。庙会上兜售百货、农具、水果、饭菜、小吃以及吹糖人、套泥佛头等一应俱全,游客簇拥,异常热闹。

金山一带规模较大的庙会,还有山阳乡八月十八日举办的海潮生日庙会和东市阳爷庙三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举办的赛会,亭林镇十月十三日举办的十月朝节场庙会以及六月二十三祭水龙节庙会和八月二十四日施相公庙会,枫泾镇清明节举办的东城隍庙庙会、四月初四举办的南城隍庙庙会和八月初二举办的施王庙会等。

龙华庙会

上海庙会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龙华庙会。谈及龙华庙会,就要从龙华港、龙华寺、龙华塔开始说起,即民间常说的“一港、一寺、一塔”。据地方志记载,早在三国时期,龙华一带已被称为“龙华荡”,这里枕江倚海,沃野千里,物产丰盈。东吴时期,龙华荡开始有渔民居住,此后逐步发展成为龙华镇。缘于地理位置优渥,南北货船多聚集于此,龙华港穿城而过,东接黄浦江,西连漕河泾和蒲汇塘,已成为江南重要的商贸口岸。唐天宝十年(751),松江府置华亭县,在龙华设有邮驿。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上海镇设有上海驿,并在龙华设立急递铺,龙华成为松江府水路要津。至元二十八年(1291),松江府析出上海县,所辖范围囊括南市、龙华一带,因此民间有“先有龙华,后有上海”之说。

龙华寺始建于三国东吴孙权赤乌五年(242),最早为孙权孝敬其母所建,是上海地区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也是蜚声海内外的江南千年古刹,故名“龙华古寺”。“龙华”二字语出释典,《法苑珠林》载有“弥勒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龙华寺即为弥勒菩萨道场。唐垂拱三年(687),武则天赐钱五千贯、钞锭一千,不仅修缮宝塔,还建有圆通宝殿。明万历皇帝赐名“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并敕赐《大藏经》一部、鎏金千叶宝莲毗卢遮那佛一尊和金印一颗,三者并称龙华寺“镇山三宝”。

龙华寺旁有一塔,名为龙华塔。相传为孙权敬母而筑,故又名报恩塔,晚唐诗人皮日休在《龙华夜泊》一诗中就吟诵过此塔。唐末黄巢起义时,龙华塔毁于兵燹,现存的塔身和塔基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重建,塔下有龙华舍利记碑,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龙华塔角挂有56只铜铃,与塔身迴然一体,堪称江南一大胜景。龙华塔与松江方塔、天马山护珠塔齐名,是为上海三大名塔。在龙华寺天王殿东南侧有一古钟,铸造于明洪武三年(1370),钟高2米,直径1.3米,重达3?吨,世人誉为“龙华晚钟”,是沪上八景之一。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即弥勒佛涅槃之日,龙华寺都要举行盛大的祈福法会,一直延续至三月十五日。缘于龙华寺香火鼎盛,从江南各地前来的香客络绎不绝,形成了近悦远来、香火极盛的“龙华香汛”,坊间有“烧烧龙华香,投个好爷娘”的民谚。龙华香汛是香客云集之时,自然会引来各地商贩。他们相约在寺门前的广场上设摊摆点,竹木藤器、香烛供品、瓜果菜蔬以及各式风味小吃等应有尽有。民间艺人、江湖戏班也来此一展身手,可谓盛况空前。久而久之,龙华庙会声名远播,“三月三,上龙华”成为沪上一大盛事。

龙华庙会

据考证,龙华庙会形成于明代。入清后,庙会规模更加宏大,庙会举行之日恰逢上巳节和踏青日,赶集、进香、扫墓者摩肩接踵。不少远郊乡民划着小舟,带着儿女,成群结队涌入龙华寺烧香祈福。上海县城的香客则乘坐车马,穿着盛装来龙华寺祈福安康。一时间,行商坐贾、小商小贩从水陆麇集于龙华寺周围,寺内寺外,人山人海,摊位林立,丝竹笙竽,仪仗台阁,蔚为壮观。清代诗人秦荣光就作词记有龙华庙会的盛况:“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船帆船白浪中。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

清末民初,龙华寺门两旁逐渐发展成热闹的街市,不少行商在此置办商铺,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街。民国年间,龙华老街上的商铺竟多达两百余家。据1926年4月5日的《申报》报道,龙华庙会时,沪上各界人士纷至沓来,前往龙华扫墓进香,络绎不绝。在通往龙华寺的斜土、斜徐、谨记、漕溪、天锁桥各路,自上午9时起,往来的马车、汽车、人力车等连续不断。法租界十六铺至徐家汇的2路电车以及沪闵长途汽车站的龙华专线,乘客异常拥挤。2路电车本至善钟路为止,但为了缓解龙华香汛的客流,延长至龙华周围的马路。

农历三月十五日是龙华庙会举办的尾声,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时节。寺庙周围桃花遍野,“十里桃林红不断,画船常滞画桥西”,成为龙华庙会一大盛景。花团锦簇时,恰值龙华香汛,两者相映成趣,使龙华庙会名声大噪。缘于庙会的兴盛,从龙华西门一直到肇嘉浜畔,沿途皆种桃柳,桃树成林,垂柳夹道,红霞十里,菜花鹅黄,蜂蝶齐飞,宛若仙境一般。因此,龙华桃花与龙华寺、龙华塔,并称“龙华三绝”。清末民初,龙华桃花与法华牡丹、法华丛桂、艾镇玫瑰、江桥梅花,并称为“沪上的五朵金花”。

除了进香礼佛、赏柳观桃外,观看“吉祥出会”也是龙华庙会的看点之一。所谓吉祥出会,就是由龙华乡民和僧众联袂演出的祈福仪式,最早源于龙华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仙人出会”。话说很久以前,在龙华寺、龙华塔和龙华港居住着众位神仙,他们日夜守卫古寺。一日,这三个地方的仙人聚在一起,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出会活动。仙人们从古寺古塔中出来,衣冠楚楚,浓妆粉黛,翩翩起舞,浩浩荡荡。为了纪念仙人护寺,每逢庙会之时,地方乡绅都要邀请乡民和僧众联袂扮仙,以保国泰民安。

江南庙会并非存系于江南一地,令人惊叹的是在北京竟然亦有江南庙会。众所周知,北京庙会肇起于辽代,古称“上已春游”。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后,京城庙宇与日俱增,庙会也日渐兴盛,坊间有“五步一寺,十步一庙”之说。旧时北京最著名的五大庙会,分别是护国寺庙会、隆福寺庙会、白塔寺庙会、土地庙庙会以及花节庙会。这些庙会的展期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是一月内数天。展期既有固定天数的,又有不定天数的,如每月逢初一、初二或初九、初十举办隆福寺庙会,逢三举办土地庙庙会,逢五、六举办白塔寺庙会,逢七、八举办护国寺庙会。此外,厂甸庙会、地坛庙会也是京城内规模较大的庙会。

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横街东口路北,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江南城隍庙,这里举办的庙会,是京城为数不多的江南庙会的代表。江南城隍庙,最早称为“佑圣王灵应庙”,明永乐年间敕封“大威灵祠”。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南京遂成陪都,其管辖的江南地区被称为南直隶。因南直隶地位特殊,故在京城内建有城隍庙。本庙城隍专司江南游魂事宜,凡江南之人死于京城者,都要来此报到,由城隍发给一张盖有大印的“路条”,否则游魂难以魂归故里。万历年间,加封为“大都城隍”。

鬼面出巡

清代以后,南直隶撤销,改称江南省,故名“江南城隍庙”。庙内供奉有城隍爷和城隍娘娘的塑像,除正殿外,还设有寝殿,后进建有戏楼。庙内陈设大体按照江南风俗布置,庙殿神楼前置有喜轿和仪仗,神楼中有床及新婚装饰品。东邻为东岳庙,庙中有七十二司庑殿和东西跨院。明清时期,侨居京城的江南人士每逢清明、中元、十月朔日,都要在江南城隍庙和东岳庙前举行盛大的江南庙会,场面宏大。此后,大兴、宛平两县的城隍,凡五月初一时,均要巡游至江南城隍庙。缘于庙前商铺增多,因此庙会举行的期限改为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这一活动一直持续至建国初期。

南北庙会与本地文化水乳交融,逐步发展成别具地方特色的庙会文化。唐代以前,华北庙会的气势与规模远胜于江南庙会。唐中期以后,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庙会不逊色于华北庙会。唐代著名的江南庙会有江宁的瓦官寺庙市、淮南楚州的龙兴寺庙市、越州宝林寺庙市等。宋元之际,江南庙会进一步繁盛,除了饱含宗教意蕴外,还增添了娱乐消遣、商贸交易等功能。

南宋定都临安后,江南庙会的规模日臻宏阔,临安每逢二月初八至十三日要举办霍山真君诞日庙会,百戏杂陈,西湖竞渡。四月初六要举办城隍诞日庙会,四月初八要举办佛祖诞辰日庙会,各寺还要举办浴佛会庙会,西湖之畔要举办放生会,六和塔下要举办朝塔会等。南宋以降,江南庙会的商贸功能更加浓厚,远胜于华北庙会。南宋嘉泰年间编纂的《会稽志》记载了绍兴开元寺正月灯市庙会的情形:“旁十数郡及海外商贾毕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药,组乡髹藤之器,山积云委,眩耀人目。”淳祐《玉峰志》记载了苏州府昆山县四月举办的山神诞庙会盛况,“他州负贩而来者,肩袂陆续”。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的商贸功能才逐步超越江南庙会。

有意思的是,明清之际江南庙会的崇商功能日渐褪去,娱乐消遣功能日益增强。明末邵潜在《州乘资》中记载了南通庙会“每遇神诞,则有市滑起而敛人金钱,以迎神赛会,极其靡丽”。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了苏州城隍庙会“击牲演剧,香火之盛,什伯于他神祠”,东岳神会“赛会于庙,张灯演剧,百戏竞陈,游观若狂”。以致清康雍年间的苏州知府汤斌和陈宏谋,不得不发布公告欲捣毁淫祠、禁止迎神赛会,以教化风俗。

江南庙会之所以崇商功能锐减,娱乐消遣功能增强,究其缘由在于明清江南市镇经济高度发达,人们已无需通过逛庙会来购置日常用度,对于庙会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则日渐凸显。缘于此,江南庙会往往通宵达旦,歌舞纷呈,如宁波象山夏王庙会“金鼓灯火,周遍城中”,从三月十一日起至三月二十八日止,长达十数天。

缘于江南自古有崇尚巫觋的风俗,江南庙会在娱乐消遣方面,多演艺祭祀歌舞或南戏曲乐,文化娱乐色彩浓厚,较著名的有“目莲救母劝善戏文”“跳钟馗”等。目莲戏在江南十分盛行,特别是万历年间郑之珍在前人基础上改编成“目莲救母劝善戏文”后,在江浙一带的庙会中时常出演。除了舞台戏曲外,从游神队伍的表演节目中也可以窥见南北庙会的差异。清代北京城隍出巡,主要是全套执事,由人扮判官鬼卒、马童,配合着秧歌、高跷、杂耍等,以杂技为主,缺乏一定的故事情节。而昆山和川沙的迎神赛会,则以故事性见长,譬如出演“打莲香、渔家乐、西游记”等。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庙会还成为冯梦龙、梁辰鱼、徐渭、屠隆、李玉、李渔、尤侗等众多文学家、戏剧家创作的素材和作品展示的舞台,文化气息浓郁。

作者:董强
     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04期